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共同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介绍地震安全知识和防震减灾工作情况。
发布会现场 记者 沈爱群 摄
地震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占全球7%的国土上发生了全球33%的大陆地震,约57%的人口、51%的城市和58%的国土位于地震高风险区。
地震怎么防、遇到怎么办?发布会上,与会嘉宾表示:关于地震,普通人除了需要了解地震常识外,懂得并学会一些应急求生技能“很有必要”。
家庭应急准备, 守护生命第一道防线
普通家庭,平时可以提前做好哪些防震应急准备以及防护措施?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表示,养成良好的备灾习惯,做好家庭应急准备,是守护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平时,我们可以排查家里的安全隐患。比如,家电线路、燃气管道是否老化?柜子、空调等易倒家具家电是否稳固?类似安全隐患如果发现,一定要及时消除。
其次是准备一些应急物品。如用家庭应急包,储备必要的食品、饮用水、急救药品、救生哨、保温毯等物品。
第三是学习一些急救知识,掌握一些应急技能。比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灭火器使用等。
第四是熟悉家庭周围的逃生路线。比如,楼宇安全出口与疏散出口等。同时,让家人了解周边地震避难场所的分布和疏散路线,从而做到心中有底、临灾不慌。
我们周边,有哪些应急避难场所
平时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那么,我们周边到底有哪些应急避难场所?在居民生活区周边,应急避难场所又是怎样规划、布局和设计的呢?
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高玉峰,是这方面的行家。他曾经主持或参与制定了十多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
据他介绍,近些年为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做了不少工作。主要包括:
完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等4项新的政策制度文件,推动发布了《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及分类》《乡村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等7项新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这些,为我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建设、管护、使用和评估等全生命周期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南。
打造全国信息化平台。其目的,是加强对全国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的动态汇聚、资源统筹和备案管理,不断提升平时状态和应急状态下的管理能力。
贯彻实施政策制度标准。主要是积极推动应急避难场所的资源调查评估、规划编制、建设改造和管护使用等工作,由过去分散建设和管理,向统筹规划,设计、建设、管护和使用等方面转变。“努力建好、管好、用好应急避难场所,就能在灾害来临时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高玉峰说。
高玉峰还介绍,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各地逐步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
一是在规划布局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时,主要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布设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并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比如紧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为一公里以内,大家步行10-15分钟就可到达;短期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在2.5公里以内,步行30-40分钟就可到达;长期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就更长一些。
二是设计应急避难场所时,每个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设置2条不同方向与外界相通的通道,同时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幼儿、孕妇等特殊群体的需要,进行无障碍设计。
三是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时,在场所内外及周边区域会设置明显的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指向标志还有出入口标志等指引,做到标志醒目、指示明晰、方便民众辨识。
“现在各地正在逐步改造完善与合理布局建设避难场所。这里也提醒大家,平时可留心观察工作、生活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对场所分布和疏散路线做到心中有数。”高玉峰表示,“同时,建议大家积极参加社区和单位等组织的应急避难演练,掌握相关技能,便于灾害来临时能就近找到应急避难场所避险避难。”
两个案例,我们学学如何自救
如果在地震中被困,人的体力和心理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应该怎样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时间?
发布会也请来了中国救援队队员潘照虎,他曾经参与过莫桑比克热带风暴国际救援,还有土耳其地震国际救援和今年缅甸地震国际救援。
潘照虎首先给大家分享了两个在地震灾害中闪耀的生命奇迹。
第一个奇迹,是在2023年2月土耳其地震救援中,中国救援队成功救出的第6名幸存者。“他被埋压在建筑废墟深层长达156个小时,其呼救声和敲击声很难传达到地面。直到救援队伍利用挖掘机剥离建筑废墟时,他的敲击声和喊话才被听到。他当时被困于自己家中的卧室,建筑倒塌以后,他的左脚被建筑废墟紧紧埋压,导致他无法移动寻找食物,只能依靠尿液来维持自己的身体机能。”潘照虎介绍说,“幸运的是土耳其震区高湿度环境,减少了身体水分的流失。同时由于他的活动范围比较受限,当时他的活动空间非常狭小,他被埋压的位置比较深,为他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保温层,抵御了夜间的低温。再加上他自己的身材比较魁梧,完全靠消耗自己的脂肪来维持生机,到最后获救的时候他的体重锐减了10公斤左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第二个案例,是今年3月份,缅甸地震灾害中潘照虎和队友营救出的第5名幸存者。当时这名幸存者被困在一家酒店二层的客房内,他被困废墟长达125个小时,仅仅靠一罐收集来的粉末状饮料维持生命,实在没水了只能混着尿液饮用。“他非常聪明,一开始不盲目呼救,保存体力。等听到我们救援队靠近的动静时,他才大声呼喊和敲击。最终成功获救。”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困者在被困期间科学的求救方法、面对灾难时顽强的求生意志以及坚韧的精神,是获救的关键因素。”潘照虎介绍说。
由此,他也结合多起救援实例,告诉我们如何在地震中被困时,做到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时间。
“第一,要争取一切生存条件。当灾难发生后,被困废墟当中,我们首先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为自己搭建一个安全空间。”潘照虎如此建议。比如说废弃的建筑构件,甚至于说坚固的家具等,都可以利用起来为自己搭建一个相对安全的临时空间。然后是紧急处理自己的伤情,如果说你受伤了,有出血情况,就要紧急止血,避免伤情恶化。同时尽可能收集到食物和水为自己创造生存机会,如果说实在没有水的话尿液也可以作为应急使用;但是要优先选择新鲜的尿液,减少感染风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环境,比如说高湿度的空气以及金属管道的冷凝水来延长自己的生存时间。
第二,要保持积极的求生心态。被困者在狭小空间往往面临巨大的恐惧和心理压力,这时候就要保持冷静,积极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被救出去。
第三,要有效地发出求救信号。“这个非常关键。当我们被困等待救援的时候不要盲目大声呼救,要保持体力,合理分配好体力。”潘照虎说,同时利用身边可用的物体,比如砖块、钢筋等,敲击墙壁、金属管道等实体物件;而且要保持有节奏的敲击,以便于救援人员识别和发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