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无人机齐上阵!水陆空协同守护桥梁汛期安全防线

潮新闻 李晓旭 通讯员 计丽艳 孟莉2025-05-12 08:15全网传播量27.1万
00:00
00:00
01近日,杭州余杭安溪大桥采用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进行高效检测。该机器人能精准捕捉水下桩基隐蔽病害,数据实时回传,提高检测精准度与安全性,适应复杂环境。
02养护无人机在余杭区桥梁巡检中大显身手,通过高空立体覆盖巡检,多角度采集桥梁结构数据,配合AI算法识别病害点,降低安全风险,提升桥梁管养智能化水平。
03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与养护无人机结合,构建全维度智能检测体系,实现桥梁“健康诊断”精准化,从“人眼观测”到“数字透视”,为养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04余杭交通养护部门将“机器人+无人机”模式融入道路养护,实践精细化、智能化应用,提供可复制的智能化、标准化养护范本,推动公路养护智慧管理体系构建。
05该智能检测体系为全面掌握桥梁健康状况、科学制定养护计划等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有助于节约养护资金、延长桥梁使用寿命。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位于杭州的余杭安溪大桥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医生”,只见这位“医生”在随行人员的帮助下,从岸边一路游至河中央后,随即潜入水中,十几分钟后,附近涉水构件的结构破损情况、钢筋裸露锈蚀情况、混凝土剥落情况等“会诊记录”,就被上传到了电脑中。这位“医生”便是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桥上的车辆穿梭不停,桥下的机器人也正忙不迭地进行着“会诊”作业。同时,无人机穿过桥梁下方空间、桥涵洞,实现桥梁全方位、无死角的数据采集。

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通讯员供图

汛期内,杭州余杭境内的苕溪等主要河道水位会持续高涨,而部分跨河桥梁的水下桩基又存在一定的腐蚀和损伤,如何对桥梁桩基进行高效的检测运维,一直是道路桥梁养护的一大难点。传统养护方式已难以满足“精准、高效、安全”的实际需求,如今,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与养护无人机强强联合,构建全维度智能检测体系,让桥梁“健康诊断”更加精准。

水下机器人:潜入深蓝,洞见隐患

“这是我们的新设备——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不仅操作高效便捷,而且提高了精细化检测水平。”余杭区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华金晶向潮新闻介绍,检测人员将机器人调整好后,进行ROV布放,机器人便可潜入水中。到达预定深度后驻留,随后开启扫描模式进行桥墩检测。

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的水下LED灯总亮度可达10000流明以上,可以清楚看到桥墩的水下细节。水下相机像素可达1920*1080P以上,相机广角可达90°以上。在浑水环境下,高清图像声纳可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检测距离远近可自动切换高频或低频检测模式,最高可达到2.5mm级别的分辨率,保证声纳检测图像的实时性和清晰度。操控人员只要在岸上后台系统操作,就能看到桥梁实际情况,精准捕捉水下桩基裂缝、混凝土剥落、钢筋锈蚀等隐蔽病害。数据实时回传,告别“盲人摸象”式人工探测。

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通讯员供图

与此同时,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华金晶介绍,机器人在-10℃(不结冰状态)~+50℃均能正常开机使用,还可以适应淡水、海水使用,所有结构部件具备防腐能力。它在水下可灵活实现前进、后退、左右转向、左右平移、上浮、下潜运动控制,支持任意航向角保持、深度保持自动运动控制,主机航速可无级自由调节;耐高压、抗水流,可在浑浊水域、深潭急流中灵活作业,覆盖传统检测盲区,让桥梁水下结构“透明化”。

此外,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在操作中具备急停功能,可快速切断主机高压电源,具备漏电保护、短路保护功能。且可替代人工潜水员高危操作,汛期前快速完成全桥水下“体检”。检测人员拿到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传输回来的视频和图片还只是第一步。回去后,他们将对材料进行放大分析,对有疑问的、拍摄不到位的地方还要来个“回马枪”,利用该设备在水下悬停的功能,对疑问区域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检测......为防洪排险抢得先机。

水下桥梁机器人检测记录,通讯员供图

余杭道路桥梁每年都需要进行数次定期检测,主要对桥面、上部结构、下部结构进行检测。“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的加入,无疑给桥梁涉水构件的‘体检’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升了精准度,也便于给桥梁留下更详尽的健康档案,”华金晶表示,“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的‘首期任务’对象是苕溪河沿线养护的安溪大桥、瓶窑大桥等桥梁,随后将推广到其他养护桥梁的检测项目中。”

养护无人机:天际巡航,全域洞察

在瓶窑大桥附近,一台无人机按照预先设置的飞行路线和飞行任务,对桥梁的主梁、桥墩等关键核心部位,进行全面、细致的图像数据采集,并动态传输至余杭应急保障基地数字管理平台,作业覆盖半径可达5公里。

余杭区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养护负责人盛峰告诉潮新闻:“过去,传统的桥梁巡检主要依赖人工,采用专业的桥梁检测车才能巡检,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难以满足道路养护发展的需求。”对此,余杭交通养护部门引入无人机巡检技术,打造全新的桥隧巡检模式。

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检测X001祥彭线瓶窑大桥,通讯员供图

一键启动,通过高空立体覆盖巡检,无人机可多角度、全方位采集桥梁结构数据;高分辨率巡检影像配合AI智能算法,对于病害点的识别更加准确和全面,为养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无人机巡检大幅降低了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缩短了巡检周期,显著提升桥梁管养的智能化水平和运维效率。

盛峰介绍,无人机凭借其灵活便捷、视角全面的特点,能迅速抵达人工难以触及的桥梁关键部位,如桥梁底部、高墩、隧道边坡等区域,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数据采集。集群化作业模式,单日可完成数十公里桥梁群巡检,复杂地形(跨河、山区)无障碍飞行,让人工难以抵达的高空结构“无所遁形”。后台数据系统还会自动比对历史数据,预判病害发展趋势,辅助制定“一桥一策”养护方案,实现从“事后维修”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检测G235新海线苕溪大桥,通讯员供图

当科技潜入河底,当无人机掠过晴空,每一座桥梁都在接受“智能问诊”。水下机器人深耕桥梁“根基”,守护水下“隐形生命线”;养护无人机掌控桥梁“表层健康”,高空视角锁定结构细微损伤;数据同步接入智慧养护平台,形成“检测—分析—养护”全链路闭环,从“人眼观测”到“数字透视”,让每座桥梁拥有专属“数字账簿”,养护决策更科学、更高效。为全面掌握桥梁健康状况、科学制定养护计划、节约桥梁养护资金、延长桥梁使用寿命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防汛工作既是持久战,也是科技战。”余杭交通养护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机器人+无人机”模式融入道路养护中,不断实践道路养护精细化、智能化的应用,提供了可复制的智能化、标准化养护范本。下一步余杭交通养护部门将构建更加智能的防汛养护检测体系,让这条“智慧养护防线”变得更加坚固,形成更加智慧、更有效率的公路养护智慧管理体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