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时节,万物竞秀。5月10日,一场科技感十足的大会——湖州未来大会在南太湖畔启幕。AI机器人化身“主持”与嘉宾实时互动,无人驾驶巴士让“移动办公舱”驶入现实,机械臂咖啡师精准调配奶茶、咖啡饮品……这些极具市场前瞻性的科技产品,正是湖州场景招商新模式的鲜活缩影。
湖州未来大会现场。共享联盟·湖州 张剑 摄
当天,龙头企业掌舵人、独角兽新锐、顶尖创投机构与青年创客共聚一堂。会上,总投资691.2亿元的106个项目集中签约,涵盖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及光电、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制造业,以及人才、科技、现代服务业及农业等领域。湖州首次发布25个前沿招商场景,涵盖新能源船舶电动化、低空经济天路计划、制造业AI应用、具身智能创新、生态价值转化等关键领域,通过大屏视频沉浸式展示,成为全场焦点。这场以场景为纽带的城市推介会上,更成为一场资源要素的精准对接大会——技术需求方、产业链企业、投资机构与研究专家现场碰撞合作火花,传递出湖州以开放场景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强烈信号,更在长三角版图刻下自己的“解题公式”:以开放生态为土壤,让未来城市的想象在此生根。
湖州未来大会现场展示的智能咖啡机器人。记者 孟琳 摄
释放场景,用“看得见”的生态链招商
连续举办三届的未来大会,是湖州诚邀各界嘉宾共话发展、畅谈合作的舞台。
招商,承载着地方产业培育的重任,历来是地方政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近年来,面对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不少地方都将招商引资列为“一号工程”。
那么,何为“场景招商”?就是城市围绕新技术新领域,以及主导产业或城市发展需求,如智慧城市、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梳理公布市场需求清单,告诉企业“我们要什么”,吸引企业和投资者“接单”。
简单来说,它与传统招商模式最大不同,就是从“给政策”“给优惠”转变为“给机会”“给市场”。
湖州城市俯瞰图 湖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湖州为何选择“场景招商”这一新兴招商模式作为重要选项?可从两个维度来看。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看,坐落于长三角中心腹地的湖州,照见了部分中小城市招商的痛点——被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包围,难免遭遇“虹吸效应”。在拼产业基础、拼人才储备的传统招商模式下,湖州并不具备特别大的优势。而场景招商恰恰为湖州这样的城市开辟了新赛道:不再被动承接产业转移,而是主动创造市场需求,通过构建应用场景来吸引优质企业主动“入场”,推进场景创新成果全面推广和撮合供需匹配。
吉利长兴smart汽车生产线。湖州市经信局供图
场景招商形成“橱窗效应”。据湖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发布的25个应用场景,都是经过政府前期反复考察、筛选出来的,每个场景对应真实的项目载体,能为企业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落地空间。
其次,从企业需求来看,在新技术、新产业快速迭代的当下,企业最渴求的已不仅是土地、税收等传统优惠,而是能够快速实现技术落地和市场验证的应用场景,找准新技术的落地“姿势”。湖州通过梳理智慧城市、新能源等领域的场景需求,恰好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和“首单市场”,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对湖州来说,场景发布不仅是一种价值释放,更是城市与企业的共赢之道。通过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场景,在场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清晰看到了技术落地的路径和市场机遇。据测算,现场发布的25个招商场景预计将释放超千亿元的市场价值,涉及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创新实践,正在书写着“城市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招商新范式——用场景链接需求与供给,以市场培育产业与未来。
构建价值闭环,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在长三角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这场前瞻性的探索,是基于产业优势与应用场景深度结合,构建起“需求锚定—场景开放—生态协同”的价值闭环,不仅破解了传统招商的碎片化难题,更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锚定需求,湖州的场景创设并非空中楼阁。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例,当地4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对AI大模型、工业控制软件等技术需求迫切,为技术落地提供了试验场。
在绿色航运领域,湖州凭借省内河集装箱吞吐量榜首的优势,发布新能源船舶电动化场景,计划到2030年建成1800艘千吨级电动船舶,撬动500亿级高端船舶制造市场。这一蓝图迅速吸引中国能建等头部企业落户,首批3个绿色船舶项目在本届未来大会上签约,总投资超百亿元。
这种精准招商模式直击产业链短板。例如,长三角具身智能产业园虽已集聚30余家上下游企业,但在机器人整机集成、关键零部件等领域仍存断层。通过开放场景,湖州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补链延链,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无缝衔接。
湖州的突破性在于政府主动打破行政与行业壁垒,整合资源打造“可操作性强、定位精准”的场景清单。在低空经济领域,依托安吉、德清省级试点和通航机场,启动“天路计划”,首期规划40平方公里低空走廊,布局政务、物流、应急等20余个“低空+”示范场景,释放30亿元投资空间。这种“打包资源、杠杆撬动”的策略,让企业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共建。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生态协同。通过“技术研发—场景测试—市场推广”的闭环,湖州吸引了企业、高校、创客等多方主体。例如,浙大湖州研究院、湖州工控研究院等平台为技术孵化提供支撑,而场景开放则让创新成果快速迭代。正如湖州市投资促进中心党组副书记、主任郎金焕所言:“单靠一家企业难以成势,唯有生态合力才能实现系统升级。”
浙大湖州研究院。由受访者供图
为强化场景招商的金融支撑,湖州设立300亿元市级产业母基金,采用“子基金+直投”双轮驱动模式。直投聚焦链主项目,以10亿元以上重大投资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赛道;子基金则瞄准“投早投小投科技”,30%份额定向支持硬科技初创企业,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
这一设计直击企业缺市场、缺资金的痛点:场景提供市场空间,基金注入资本活水。例如,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母基金已通过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通过开放场景,湖州既解决了企业落地后的市场焦虑,又以精准补链推动了产业升级。这种“以实促新”的模式,正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密码——在真实的产业土壤中,让创新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森林。
建立科创矩阵,从创新中抢占发展先机
投资者的选择,是对城市未来价值的理性判断。这些年,湖州持续创优“机制最有效”的市场环境、“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人才最有感”的创新环境。
这种以场景换投资、以生态引产业,以优质营商环境换发展动能的招商逻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的生态基底上,湖州正通过场景价值释放、资金优化配置、人才技术创新的螺旋上升模式,共同构筑起“生态+科技+产业”的三维坐标。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南浔投资建设的“莱宝高科微腔电子纸显示器件(MED)项目”便是典型案例。董事长王裕奎坦言,政府高效务实的服务是项目落地的重要考量,该项目从2023年落户南浔区,到计划2024年一季度投产的快速推进,正是印证了企业对湖州行政效能的认可。该项目产品聚焦中大尺寸彩色电子纸显示技术,不仅将应用于电子站牌等智慧城市建设场景,其低功耗特性更与湖州的生态发展理念深度契合。
西塞科学谷 湖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布局创新,就是抢占发展先机;拥抱创新,就是拥抱城市未来。湖州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加快打造南太湖科创走廊,大力发展“创谷经济”,先后引进联合国全球地信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构建起独特的“科创矩阵”。作为湖州市“创谷经济”的先行区,西塞科学谷已汇聚36个科研平台和2500余名高端人才,从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到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多元化的创新主体在此交织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与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
长三角(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园内,云深处、诺力集团等企业聚焦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智能机器人、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领域在此形成集群效应;西安交大——湖州中子科学实验室的硼中子治疗装置即将进入临床试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精准医疗迈进。
2023年成立于湖州的国测量子是北京大学在量子领域发起设立的产业化公司,聚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主要提供面向通信、自主导航、微纳卫星、无人驾驶等领域的高精度时间频率产品及服务,也是目前国内唯一能提供全国产化芯片原子钟的企业。国测量子还将在湖州建设年产50万只芯片原子钟及其核心器件规模化生产基地,推动全国产化芯片原子钟的产业化进程,真正实现芯片原子钟完全自主可控。
在德清,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链群正加速崛起。图达通是全球图像级激光雷达提供商,率先实现新能源汽车的“眼睛”——车规级激光雷达的量产上车。2023年,图达通智能科技(德清)有限公司年产50万台车载激光雷达项目,落户德清高新区车联智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
当绿水青山邂逅现代科技,这座江南古城正在演绎着新时代的“鱼与熊掌兼得”的发展辩证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湖州样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