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拱墅区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的核心位置,一座浙大系的科创城堡正悄然改变着数字经济的版图——这里就是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别看它2024年6月才正式挂牌,短短11个月里,这座由浙江大学与拱墅区联手打造的“超级创业营”,已经入驻25家企业,其中4家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今天,我们透过实验室的玻璃幕墙,看看这个“小龙”腾飞之地究竟藏着什么魔法。
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大楼
实验室里诞生了“科创天团”
AI时代什么最贵?人才!大模型和AI是目前最火的赛道,有厂商直接开百万年薪抢大学应届毕业生。杭州全息智能研究院正在打造AI人才生态集群。
在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一楼的展示大厅,显示着这里已经成为了“超级创业营”:成立不到一年,25家入驻企业共享5000余平方米空间,会议室、实验室甚至咖啡机都是现成的。
已有25家企业入驻超级创业营
别看面积不大,研究院已经有20多名全职员工,这些博士硕士,都毕业于清华、浙大等名校,还有在字节、阿里、华为、腾讯等大厂工作经验的成熟人才,他们聚在一起,就为在大模型、空间智能、数字创意等方面全力研发创新技术。目前有四个研究中心,都是浙大知名教授领衔。研究院本体是做研究,有浙大特色、引领性,创新性,未来全职员工将有100多人。
在2025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上,有硕士团队带着“情感陪护机器人”项目路演,当场就有投资人拍出100万元支票。团队路演完毕,就落户到了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我们看中的就是拎包入驻,这里连注册资本怎么填都有人教!”
更绝的是“技术外援团”。 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朱国平和研究院技术团队就像强大的后援天团,企业遇到技术瓶颈,直接拉个群就能召唤。
跟传统的研究院不同,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堪称升级版,不仅是科技企业的孵化器,针对前沿科技,做“人工智能+”的研发。有嘉宾看完后曾感叹:“这才是产学研的黄金交叉点!”
缔特信息技术公司的创业故事,是一部“技术宅”的逆袭史。创始人是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资深教授,带着一帮学生,一头扎进了数字孪生技术的研发。
缔特信息的技术,应用于多个重点项目
“那时候我们满脑子都是技术,市场?销售?完全不懂。”缔特信息创始人之一韩国尧笑着说。团队研发的三维可视化技术,虽然先进,却苦于找不到应用场景。
转机出现在他们搬进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之后。“研究院给我们提供了办公场地,更给我们打开了市场的大门。”韩国尧说。市场部就设在隔壁,投融资或市场资源对接会每周都有,韩国尧和他的团队开始学会如何“讲故事”,如何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研究院还帮他们对接了能源行业等大客户。“以前我们做项目为主,现在我们要做平台,做生态。”韩国尧信心满满地说。如今,缔特信息的数字孪生技术,已经应用到钱江新城等多个重点项目,团队也从最初的“技术宅”,成长为既能研发又能跑市场的“全能选手”。
说起研究院的成立,源自2023年5月拱墅区领导与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的一次见面。从会谈到拍板到签订合作协议,拱墅区上上下下全力以赴,一气呵成,打造了浙江大学落地拱墅区的第一个高能级科创平台。今年春节,位于拱墅区的DeepSeek横空出世,也为研究院的创建加入了最好的注脚。
一台从“idea”到“独角兽”的加速器
“刚忙完一个项目的融资对接,20分钟后又有一个企业要谈。”朱国平最近忙得团团转,只恨时间不够用。一个外地来的25岁创业者,怀揣着一个idea,想做机器人领域的创业。
“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有技术,就是缺资金、缺人才、缺团队,我在忙着给他补短板。”朱国平说,去年底杭州这一波硬核科技展示,让全国的创业者都往这里跑。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U30中国创业先锋中,杭州位列全国第一,成为最受中国年轻创业者青睐的“创业之都”。
年轻的科技人员在工作中
在研究院五楼,杭州迈达的工程师们正在为电网空间智能计算系统调试代码。
这家由浙大系创办的公司,就是看准了研究院背后浙大CAD&CG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领先技术,专门入驻到研究院的企业。
故事要从浙江省电网的一个小项目说起。每年,这里要处理六十几个亿的电网投资,六千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进行繁琐的工程造价计算。传统的人工录入方式,一个项目就要耗时1到2天,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当时我们就在想,能不能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让工程图纸自己快速计算,更能让项目在智能空间里不断演算,找到最优规划?”迈达的创始人吴杨凯回忆。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的沃土里生根发芽。
在研究院的帮助下,联合迈达团队攻关空间智能技术,跑通MVP模型,并持续给予支持。新系统已经能将黑白的电网图纸转化为立体图形,输入线路长度、地形影响等参数就能自动计算造价,原本20个小时的工作量,现在只需2到3小时。
研究院不断地给每一家入驻企业赋能
“研究院不仅给了我们技术支撑的平台,还帮我们对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重要的合作伙伴。”吴杨凯感慨地说。如今,迈达已经开始对接全国7个省的电网项目,电网投资规划将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未来打造AI时代的数字经济“综合体”
“现在办公室已经不够用了,大家都在追着我要办公场地。”朱院长指着隔壁楼:“明年这里要扩到2万平方米,还要建AI大模型训练基地。”按照规划,研究院将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完整链条,让每个创业团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过山车”,在垂直领域赛道体验从0到1的加速度。
朱院长指了指墙上的标语:“我们不做‘二房东’,要做‘技术红娘’。”在这里,浙大的科研实力与民营经济的活力深度耦合,正如那句玩笑话——“楼上出论文,楼下出爆款,中间的研究院负责‘粘’合一切。”
夜幕降临,研究院的灯光依然通明。在这个AI改变一切的时代,杭州全息智能技术研究院正书写着科创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