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勿在“向上社交”中迷失自我

    浙江宣传 之江轩2025-05-09 00:30全网传播量41.8万
    00:00
    00:00
    01“向上社交”话题备受热议,但存在观念扭曲。部分博主将其异化为对成功者的单向攀附,贩卖成功幻想,导致年轻人焦虑盲目。
    02正确的“向上社交”应与优秀者建立连接,弥补信息差,激发内驱力。大学生和职场新人通过与前辈交流,可突破信息壁垒,夯实能力。
    03过度强调“向上社交”导致攀附式误区,有人牺牲尊严迎合以换取资源。真正的成长始于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知,成于脚踏实地持续努力。
    04以平等心态对待社交,建立深层关系需真实性。基于兴趣爱好的社交更易建立连接,缓解焦虑,收获更多可能。
    05与其强行“向上社交”,不如与同路人彼此分享,相互支撑。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组建年轻团队,共同成就事业。社交应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收获。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一段时间以来,“向上社交”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如何让大佬记住你”“三步打入高端圈子”等话题频频被热议,更成为一些博主的流量密码。

    将社交异化为对成功者的单向攀附,符合人际关系的本真吗?又该如何理性看待?

    部分网友对“向上社交”的看法 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正常的社交,是人们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信息的传达、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联结。可当前某些平台上盛行的所谓“向上社交”,常常裹挟着“成功学”的功利逻辑,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些人社交观念的扭曲。

    “快速逆袭”成核心卖点。通过精准拿捏年轻人对成长的渴望,将正常的社交行为简单划分为“无效社交”与“有效社交”,认为结识成功人士的“向上社交”是最有效的社交路径之一,可快速实现个人发展的“弯道超车”甚至是阶层跨越。一些社交课程直接将“三步搞定大佬对接资源项目”“跟对人:向上管理核心策略”等作为卖点,渲染“不会向上社交就会被淘汰”的恐慌情绪,贩卖不切实际的成功幻想,让不少人陷入“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盲目”的恶性循环。

    “技巧至上”为常见套路。在一些社交话题的讨论中,“技巧至上”“完成社会化训练”似乎成为显学,鼓吹“会来事儿比会干事重要”,将所谓的“人情世故”等同于社交能力。如围绕领导、行业大咖等目标群体,精心设定社交攻略:学术会议上如何通过“精心提问”吸引专家注意,职场中怎样利用领导朋友圈动态“制造互动机会”,连称呼用语等开场话术都有标准化模板,这些都将本应真诚的人际交往变成了充满表演性质的技巧博弈。

    “资源置换”是惯用话术。在所谓“向上社交”的话语体系中,不少自称知识博主和社交课程导师的人,都在反复强调要学会“向上管理”,误导年轻人无底线迎合对方喜好、输出情绪价值,通过展示所谓“成长潜力”来换取成功人士的资源倾斜。在这种畸形的社交观念影响下,有年轻人盲目追逐“资源置换”的砝码,陷入“三观”错位的困境,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古人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揭示了环境对个体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其本意是指要通过融入积极向上的环境,在耳濡目染中修正行为轨迹、练就扎实本领,最终实现理想、创造价值。

    “向上社交”的初衷本应是鼓励人们与优秀的人建立更多连接,从而弥补“信息差”,找准“坐标系”,激发内驱力。这种基于学习与进步的社交,本质上是对自我提升的主动追求,彰显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比如,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通过向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请教考研规划,或是与行业人士交流职业方向等,有助于突破信息壁垒、少走弯路;职场新人通过请教领导和前辈处理复杂问题的思路,也有益于夯实自身能力。

    图源:视觉中国

    然而,某些网络平台上鼓吹的所谓“向上社交”,让社交完全变了味。一味鼓吹“机遇决定论”,过分夸大了社交资源的重要性,同时将“向上”窄化为对头衔与资源的无限索取,容易令人陷入“攀附式社交”的误区。其实,建立在明显差异之上的社交关系,本身就难以长久维系。为了保持这段关系,实现所谓的“向上管理”,有人不惜牺牲个人尊严,于是在无限度讨好与迎合中陷入了误区。

    无论什么时候,提倡与优秀者同行都没有错。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向优秀者学习请教既是正确的态度,也是成长中的重要一步。但我们更应明白:社交只是助力而非捷径,真正的成长,始于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知,成于脚踏实地持续努力。“向上社交”带来的视野拓展与认知提升,必须扎根于个人的躬身实践和笃行不怠。

    那么,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应该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笔者有几句话想说。

    以平等心态对待每一次连接。有心理学家认为,真实性是建立深层关系的关键。也就是说,健康的人际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真诚的基础之上。我们在与领导或前辈交流时,不妨带着问题而来,敞开心扉,真诚表达自己在专业或工作方面的困惑或需求,让交流回归到思想碰撞、知识共享的目的。

    一些年轻人偏爱的读书会、观影会等基于兴趣爱好的社交关系,往往就是去掉功利包装的真实交流,非刻意“向上”。这种自然状态下的社交,有时反而更容易在松弛交流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缓解焦虑情绪、收获更多可能。

    把精力更多放在自己身上。热衷于收集大咖微信号,却很少用心钻研专业学习,沉迷于各种应酬,却在核心业务上没有长进,最终只会逐渐沉沦。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不同,社交形态也千差万别。只要自然合理、有益身心,都是向上向好的方式。与其绞尽脑汁琢磨如何吸引大佬注意、获得超额帮助,不如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自我改进上。学生时代优异的专业成绩、突出的科研成果,职场中积累的项目经验和实用技能等,才是“更上一层楼”的真动力,这比任何社交技巧都更管用。

    与同路人同行。人生前行之路漫长,与其强行跻身所谓的“高阶圈子”,不如与同龄人、同路人彼此分享,相互支撑。与这些人共建“不怕试错、彼此托底”的良性连接,比强行“向上社交”更靠谱也更有意义。像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在进军AI大模型领域时,组建了一支90后占比超过75%的“高算力”团队。一群年轻人互相激发、互相托举,一起deep seek,成就了今天的DeepSeek。

    社交应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自然收获,是与世界、与他者、与更辽阔自我的温柔相逢。放下对快速“向上”的执念,在前行的道路上把自己脚下的路走稳了,那些真正有共鸣、有价值的人,自会与我们不期而遇。

    最新评论(13)
    史努比dog · 2023-07-28 07:08 · 浙江杭州回复
    这是什么梦幻联动,回头就去看电影,支持一下
    星焑 · 2023-07-28 07:07 · 浙江杭州回复
    每一期的种地吧少年我都会看,晒黑了弟弟
    那年杏花微雨 · 2023-07-28 07:07 · 浙江杭州回复
    导演·编剧·摄影·剪辑 :李昊,怪不得只用投资一万哈哈
    潮客_3drkhz · 2023-07-28 07:07 · 浙江杭州回复
    后陡门最佳导演奖颁发给李昊
    潮客_38fchg · 2023-07-28 07:07 · 浙江杭州回复
    哭了,一个人一条流水线啊李导,上午还是大vocal,全能昊昊
    潮客_w4u5hu · 2023-07-28 07:05 · 浙江杭州回复
    看了半天,1万算多还是算少
    这是柠檬lemon · 2023-07-28 05:10 · 浙江台州回复
    是《种地吧,少年》吗?
    镜子里的旧模样 · 2023-07-28 05:10 · 山西太原回复
    王一博演BBOY会不会年纪有点太大?
    潮客_sgtqh6 · 2023-07-28 05:09 · 浙江杭州回复
    最近娱乐业也开始稳步复苏了
    潮客_24qw4v · 2023-07-28 05:09 · 浙江杭州回复
    合作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文化交流和艺术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懂得知足学会珍惜 · 2023-07-28 05:09 · 浙江杭州回复
    《种地吧》与浙产电影的联动,是一次成功的跨媒体合作。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握拳还是握手?答案在大洋彼岸
    文博讲解别走“野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