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曾到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对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进行专题调研。20年来,慈城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奋力做好古县城保护开发利用的大文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话交流、互学互鉴。日前,浙报宁波分社联合江北区全媒体中心组成调研组,走进中国四大古城(平遥、阆中、丽江、徽州),探寻“古城活化”的中国解法。今起,潮新闻推出《古城对话录》,以飨读者。
“咚咚咚咚咚……”密集的鼓点骤然响起,聚光灯下,放、勾、提、压……影人在竹竿牵引下舒展身姿,武将的翎羽随鼓点震颤,美人的衣袖漫过幕布卷起流云。高亢的唱腔中,一场跨越古今的光影叙事徐徐展开。
博物馆里的皮影戏表演 卓璇 摄
“单日最高演出达12场。”在阆中古城核心区的四川王皮影艺术博物馆内,第七代传承人王彪正通过一方影幕演绎世间百态。
作为国家级非遗川北王皮影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守护的不仅是始于清康熙年间的家族技艺——融合雕刻、剪纸、绘画与川北民俗的皮影戏,更在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共生之道。
非遗活化始终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命题。如何让文化遗产穿透时光,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中萌发新芽?王彪用实践作答:2018年,他斥资打造的王皮影艺术博物馆正式开放。馆藏5万余件皮影珍品与数百本剧本,通过年均数百场演出与研学活动,已吸引数十万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博物馆里的皮影戏藏品 卓璇 摄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审美,贴近观众需求,在创新中寻找生机。”这些年,王彪持续探索非遗的守正创新之道。他将迪斯科舞曲的韵律注入《迪斯科》剧目,用卡通元素重塑《小猴摘桃》,更以《飞夺泸定桥》实现红色题材的皮影演绎。当经典技艺碰撞现代审美,剧场内年轻观众的比例逐年攀升。
这样的非遗复兴图景并非孤例。在阆中古城,丝毯织造博物馆内,匠人手指翻飞间,千万个蚕丝结正编织着“东方软浮雕”的传奇;保宁醋传统酿造工坊里,百年老缸依旧飘散着时光发酵的醇香。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所言:“一座博物馆要想为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打开尘封的历史、解读经典的文化,就要用新颖的形式、生动的语言表现其丰富内涵。”
大学生在丝毯织造博物馆体验非遗技艺 应磊 摄
数据印证着转变: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当非遗与博物馆共创复合场景,文化传承展现出多元可能——在阆中丝毯博物馆,3000余件藏品既复刻敦煌忍冬纹的古典之美,也诠释毕加索抽象画作的现代韵律。游客驻足处,既是非遗的活态展演,更是文化产业的孵化现场。
“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消费是可持续的传承。”这或许道出了非遗存续的真谛:当千万个丝线结最终幻化为市场青睐的艺术品,当皮影戏在一场场演出中焕发新生,传统文化方能在产业化道路上走出生生不息的轨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