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十年了,每到夜晚,女子总感觉耳边有人打鼓,真凶竟是颗肿瘤?

    潮新闻 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刘庆臻2025-05-08 07:02全网传播量12.1万
    00:00
    00:00
    01张大姐长期受耳鸣困扰,右耳听力下降,最终被诊断为鼓室体瘤。经长兴县人民医院与浙大二院合作,成功实施微创手术,耳鸣消失。
    02鼓室体瘤是发生在中耳鼓室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为良性但治疗挑战大。传统手术风险高且易留疤,而此次微创手术实现了精准治疗。
    03手术由浙大二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指导,长兴县人民医院医生共同完成,标志着医院在耳侧颅底外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04长兴县人民医院首次成功完成鼓室体瘤手术,填补了县城技术空白,为复杂手术构建优质诊疗新格局。
    05微创手术以耳道为“突破口”,在拆除瘤体的同时保护了周围正常神经组织,体现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十多年了,每当夜深人静时,51岁的张大姐(化名)总感觉有人在右耳边打鼓,咚咚咚的声音吵得整夜难眠,整个人都神经衰弱了。

    期间,张大姐曾辗转多家医院就诊,但结果仍不理想,长此以往,她的右耳听力也直线下降,还伴有堵塞感。

    在来到长兴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后,张大姐接受了全面检查。

    在耳内镜下,医生发现张大姐的右耳鼓膜呈暗红色,仔细观察还能发现一阵一阵的轻微搏动,结合听力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接诊医生判断张大姐并不是最常见的中耳炎,而是怀疑可能是种特殊的中耳颅底肿瘤,后经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明确,是鼓室体瘤。

    左图为患者正常的左耳,右图为病变的右耳/长兴县人民医院供图

    所谓鼓室体瘤,是指发生在中耳鼓室的副神经节瘤,故又称鼓室副神经节瘤,属化学感受器肿瘤,其本质是神经内分泌肿瘤,多数为良性,但由于肿瘤可能存在局部侵袭或压迫周围结构,常规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

    不过,鼓室体瘤为富血供肿瘤,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大出血,这对外科医生是极大挑战。

    虽说找到了隐藏的罪魁祸首,但怎么动刀却成了难事。

    简单来说,传统处理方案是从耳后做切口进入,磨掉部分阻碍的骨头,从重要神经血管密布的侧颅底动刀,把瘤体摘掉,但这操作风险很高,也极易在面部留疤。

    好在,得益于近年来耳外科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长兴县人民医院与浙大二院展开紧密合作,很多原本相对复杂的手术,都可以直接以耳道为“突破口”。

    长兴县人民医院供图

    近期,在浙大二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杨蓓蓓的指导下,长兴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魏琨、熊炳森两位医生共同为张大姐实施手术。

    手术团队从耳道“开工”,攻坚克难,在拆掉鼓室体瘤的同时也要保护其附近的周围正常神经组织。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手术圆满完成,困扰张大姐多年的耳鸣也终于消失不见。

    “这是长兴县首例鼓室体瘤手术,不仅填补了县城在耳侧颅底外科领域的技术空白,更标志着医院在该类复杂手术的精准化、规范化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为该类患者构建优质诊疗新格局。”长兴县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