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桐乡市风雅特派营开营暨“咱村有变化”桐乡市文化特派员项目路演活动举行,桐乡的10位文化特派员代表聚焦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主题,以“五张图讲好故事”形式,展示自己一年多来的派驻工作情况和文化项目成果。
“作为文化特派员,让我感到很欣慰的是,看到不少村民主动走上舞台,让戏剧村更加可感。”路演现场,沈凯琦将他派驻到梧桐街道城西村后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沈凯琦2023年底被聘任为嘉兴市首批文化特派员,被派驻到城西村后,第一时间与村里建立了联系。了解到城西村的文化礼堂是由老电影院翻建而成,许多村民是妥妥的“票友”,再加之本身的专业是话剧表演,而乌青剧社又正在负责礼堂的社会化运作,经过众人商议后,沈凯琦将推动“戏剧”文化进入乡村作为主要方向,立志打造“城西戏剧村”的品牌。
经过大家的努力,如今的城西村文化礼堂好戏常有常新,并成立了桐乡第一个儿童剧团。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来到礼堂文明看戏,还有不少村民登上了舞台,从戏剧的“观赏者”成为了“剧中人”。频频的戏剧演出也为村里带来了经济、精神面貌上的变化,礼堂周边的饭店、面馆、小吃客流不断,戏剧正在潜移默化中赋能乡村振兴。
石门镇玉溪社区的沈娟英,是非遗“三跳”传承人、小学退休音乐教师,一年前,她又多一个身份——嘉兴市文化特派员。这一年多时间来,她用自己的力量,将传统非遗“三跳”艺术与时代主题相结合,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机。
如今,沈娟英联合社区、成校、镇宣传文化部门,系统开展“三跳”传承工作,累计创作编排十余个新作品,在省市各级展演60余场次,获得多个重要奖项。更令人欣慰的是,这支传承队伍已形成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的良好格局,唱“三跳”也成为石门人的一种生活新时尚。
现场,孔海烽、王树军等桐乡市文化特派员也纷纷围绕“咱村有变化”这一主题,从自己的文化专长出发,立足乡村实际,让在场的人印象深刻。
桐乡的这些文化特派员,既有学校教师、博士专家,也有文化人才、非遗传承人等。他们深耕乡村文化,把派驻村的文化家底、群众需求摸清,努力打造文化特派员工作示范样板。
目前,桐乡市有省、市21位文化特派员,建立了21个工作站和4个片区文化联盟,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累计组织开展“我们的村剧”等特色文化活动320余场,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1500余场,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带动乡村产业增收200余万元。文化特派员在理论宣讲、文化服务、人才培养、资源挖掘、阵地提升、品牌打造和产业帮扶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助力打造村社特色文化IP。
据悉,“桐乡市风雅特派营”是2025年桐乡市文化特派员的一项重要工程,将整合桐乡市文化特派员及其背后资源,通过成长营、创客营、夏令营等形式,赋能文化特派员素质提升、文化队伍发展壮大、助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成长营将发挥推荐单位、派驻单位优势资源,在风雅特派营组织宣传文化、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开展培训、讲座、授课等活动,有效提升文化特派员整体工作水平;创客营将组织开展文化特派员“导师带徒”培训班和交流沙龙,凝聚乡村文化人才,围绕“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培养乡村文化接班人,形成乡村文化建设合力;夏令营将适时推出“特派课程”“特派直通车”等系列活动,将特派员服务辐射至全市范围,让没有特派员的村(社区)也能享受到优质服务,共享文化特派员工作成果。
聚焦乡村振兴,在做好“送文化”“种文化”的同时,如何做深做实做细“文化+”的文章?下一步,桐乡文化特派员工作将彰显“特”的本质,以首批的标杆姿态,当好文化特派员的探路先锋;凸显“派”的作用,发挥“派”的优势、用好“驻”的长处,以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员”的牵引,深耕基层文化沃土,做文化惠民的“服务员”、乡村振兴的“指导员”、精神共富的“领航员”;实现“赢”的目标,以文化项目带动“1+1+N”的落实,把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文化标识,写在每一个村庄里、写在农村的大地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