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温州鄱阳商会副会长高武救人牺牲,“他在最后时刻还在把孩子往上顶”

    潮新闻 记者 许伊雯2025-05-07 10:07全网传播量32.9万
    00:00
    00:00
    015月7日,温州市退役军人高武在楠溪江营救落水儿童时牺牲,被颁发《见义勇为行为确认证书》。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众人,当地村民、商会、慈善组织等纷纷送来慰问金,协助处理其后事。
    02高武是温州鄱阳商会副会长,中保恒杰保安集团温州分公司创始人,尽管创业初期资金周转艰难,他仍坚持招募退役军人,帮助战友解决就业。他生前热心公益,曾参与台风救援、疫情值守等。
    03高武的牺牲让人们深感悲痛,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更多人。16岁的儿子表示希望将来能参军,妻子表示要替他撑起公司,完成他的遗愿。
    04高武的骨灰将于5月8日上午由家属护送返回江西鄱阳老家,当地政府已做好准备,迎接英雄回家。他的家属表示要让他回到最牵挂的故乡。
    05被救儿童母亲任女士既感激又悲痛,主动协助高武家属处理后事,并筹得4万余元用于其殡葬事宜,表示高武是真正的英雄,是他们家一辈子的恩人。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5月7日下午14时30分,温州市殡仪馆。两百余名亲友、商会同仁、战友手持白菊,送别在楠溪江营救落水儿童时牺牲的退役军人高武。

    遗像前,16岁的儿子紧搂着哭泣的妹妹,70岁的老母亲因悲痛几度昏厥。

    高武,男,1983年1月出生,武警退役,中共党员,温州鄱阳商会副会长,中保恒杰保安集团温州分公司创始人。7日当天,永嘉县公安局向高武家属颁发了《见义勇为行为确认证书》。 

    《见义勇为行为确认证书》

    “他最后的手势,还在把孩子往上顶”

    追悼会结束后,高武的表弟孔先生向潮新闻记者讲述了事发经过。

    5月1日上午7点左右,天空飘着毛毛雨,高武与几户家庭结伴前往温州市楠溪江阿青烧烤露营地露营。

    上午10时许,雨暂歇,大人们在岸边准备烧烤,孩子们在浅水区嬉戏。突然,一名9岁男孩踩到青苔滑入深水区,男孩母亲大喊“救命”。 

    高武救人位置

    “我哥连衣服、鞋子都来不及脱,手机、眼镜也没拿掉,直接跳下去了。”孔先生说,高武当时正坐在躺椅上,听见喊声瞬间冲入水中。由于前一晚下了大雨,楠溪江水势较为湍急。湍流中,高武奋力托住男孩,但两人仍被冲向下游40多米。

    岸上的同行家长抛救生圈、呼救,下游的钓鱼者试图用鱼竿施救,高武的妻子也撑着皮划艇希望能够到他。十余分钟后,当地村民穿着救生衣赶到,此时高武已体力不支,身体沉入水中,双臂却仍保持向上托举的姿势。“目击者说,他最后冒头时,还在拼命把孩子顶出水面。”孔先生哽咽道。 

    男孩成功脱险,但高武被救上岸后,生命的迹象几乎消逝。在救护车赶到后进行两次电颤仍无效果后,他被送去了医院,但之后却再未醒来。

    “卡里没积蓄,但做公益从不含糊”  

    高武是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表恩村人,家中共有6名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五。18岁入伍,武警退役后,高武便背井离乡,到温州打拼,从鹿城公安分局巡控大队长转型创业,成为中保恒杰保安集团温州分公司创始人。

    公司成立仅三年,资金周转艰难,但他坚持招募退役军人。“他说想帮战友们解决就业,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高武家属说。

    高武部队服役期间的照片(右)

    高武生前照

    在亲友眼中,高武是“永远的热心肠”——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袭击温州时,他主动前往一线参加救援;疫情期间组织团队值守社区;老家红白事,他总第一个到场张罗。

    16岁的儿子回忆:“爸爸常说要堂堂正正做人,希望我将来也能参军。”据介绍,高武儿子正在鄱阳读高中,他和妻子在温州经商,同时照料8岁的女儿,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高武生前照

    高武的离去,带给人们无尽的感动。鄱阳同乡自发组织募捐,江西和温州商会、慈善组织“红日亭”“三乐亭”等陆续送来慰问金。

    谈及儿子获救,任女士既感激又悲痛。“高武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家一辈子的恩人。没有他的牺牲,可能我的孩子就停留在9岁这一年,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的感谢之恩。”这几天,她主动协助高武家属处理后事,坚持要送恩人最后一程。得知高武家中困难后,当即筹得4万余元用于其殡葬事宜。

    “我哥是家中顶梁柱,创业初期几无积蓄,公司账户余额所剩无几,留下妻子和一双儿女需要帮扶。”孔先生红着眼眶,“嫂子说要替他撑起公司,完成我哥的坚持和遗愿。” 

    据了解,高武的骨灰将于5月8日上午由家属护送返回江西鄱阳老家。当地政府已做好准备,迎接英雄回家。高武的家属表示:“要让他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这是他最牵挂的故乡。”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