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3小时跑赢12级狂风,敦煌的应急答卷值得复制

    潮新闻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2025-05-07 08:52全网传播量11.5万
    00:00
    00:00
    01“五一”假期敦煌遭遇12级强沙尘暴,近万名游客滞留。敦煌市3小时内安全转运所有滞留游客,展现了高效应急能力。
    02敦煌作为旅游胜地,面对极端天气,构建了“预防——响应——处置”全链条机制,节前储备旅游大巴,优化通行路线等,为应急响应赢得先机。
    03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通过常态化演练形成快速响应机制,预警发布到闭园通知仅用5分钟,体现了景区的应急准备。
    04敦煌政府“全城总动员”,各部门协同作战,构建起立体运输网络,确保游客安全转运,展现了资源整合能力和服务意识。
    05敦煌应急处理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参考范式,强调旅游城市应将“安全底线”筑牢在日常准备中,把“游客至上”镌刻在治理基因里。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视频截图

    这个“五一”假期,敦煌再次人山人海。不过就在5月3日傍晚,敦煌市刚刚经历了一场部分地区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强沙尘暴。当时,有近万名游客滞留在敦煌的几个景区内,敦煌市立即启动恶劣天气应急预案,与强沙尘暴赛跑,3个小时内,就把所有滞留的游客安全地送回了市区。

    丝路明珠敦煌是国人心向往之的旅游圣地,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发展旅游需要聚集人气,但“人从众”却会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遭遇极端天气,如何确保游客的安全,更是严峻的挑战。

    “大漠黄沙急,人间有温情”。强沙尘突袭敦煌,近万名游客滞留景区的危急时刻,从启动预案到完成转运仅用3小时,这座丝路古城无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应急答卷。这场与沙尘暴的竞速之战,不只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更彰显了敦煌应对突发灾害的硬核实力,树立了文旅城市应急管理的标杆范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敦煌的高效处置,首先源于对风险的前瞻性认知。作为典型沙漠气候区,当地政府没有将风沙天气视为“不可抗力”消极应对,而是构建了“预防——响应——处置”的全链条机制。节前针对“五一”客流高峰,提前储备100辆旅游大巴,优化景区道路通行路线,甚至将路灯开启时间纳入应急预案,这些细节处的未雨绸缪,为应急响应赢得了宝贵先机。此外,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万人演唱会疏散经验,通过常态化演练形成的快速响应机制,让景区在极端天气下依然能保持“肌肉记忆”,上演了从预警发布到闭园通知仅5分钟的惊人速度。

    在这场应急大考中,“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面对“人员分散、天色渐暗、交通受阻”的三重困境,敦煌展现了令人惊叹的资源整合能力。政府打破常规启用14辆公务车,动员15辆私家车参与转运,公交系统更是投入140余车次运力,构建起“公车打头、社会车辆补充、景区观光车兜底”的立体运输网络。气象部门精准预警、文旅部门实时调度、交警部门全程护航、住建部门照亮归途……“全城总动员”之下,各环节环环相扣,上演了一场堪称教科书式的高效应急处置。

    文旅发展从来不是单纯的资源比拼,更是应急能力的较量、服务意识的考验。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很多地方的文旅部门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宠客。文旅营销和业态创新固然重要,但安全这根弦更要时刻紧绷,否则就会“一失万无”。敦煌在强沙尘暴天气中高效完成近万名游客转运的应急处理经验,展现了“预防有备、响应迅速、协同有力、以人为本”的治理逻辑,为其他地区应对极端天气和旅游突发事件提供了可复制的参考范式。

    5月5日,强沙尘暴过后,敦煌的景点照常开放,星空音乐会万人大合唱等活动照常举行。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有了“敦煌速度”的支撑,才能在飞沙走石之后迅速恢复平静。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每个旅游城市都应像敦煌那样,将“安全底线”筑牢在日常准备中,把“游客至上”镌刻在治理基因里。惟其如此,才能在风雨来袭时,交出让人满意的答卷。毕竟,自然风光是天赐的礼物,而守护这份礼物的能力,才是城市最动人的名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