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江南山水间的村庄集结亮相,你期待它们show出什么?
它是由潮新闻携手嘉兴市南湖区委宣传部、嘉兴市南湖区史志研究室,共同打造的人文地理志品牌。
我们将带你寻访走读分布在嘉兴市南湖区各地的20个著名村落,以保护、传承、弘扬、对话为主题,挖掘南湖区域内的乡村文脉,讲好典型村落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展现南湖区面貌,特别是在乡村文化建设、文脉赓续上的先进做法以及思考,充分激发南湖人的乡情,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鲜活的样本,有着独特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联丰村。
联丰村,坐落于凤桥镇的东部。
据《至元嘉禾志》记载,其古属嘉兴县东南之履仁乡,又作里仁乡。清代诗人阙洪在《凤桥十景》所描绘的“石庙春耕”“半山霁雪”“椁皮古木”,都在联丰村内定格。
这片物产富庶的深乡腹地,自唐宋起,逐渐形成了以一些姓氏家族聚居的自然古村落,如现为大家所熟知的王祥里、巢家园、郭家堰、阙家兜以及马鸣里等,承载着联丰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位于联丰村东面的王祥里,也叫王墙里,旧名“虹祥里”。因当地宋元古桥“虹桥”而得名,自宋代中叶以来为徐氏家族的聚居地。
徐氏家族历代出过不少名人,较为有名的就有清代篆刻家徐同柏,他曾为舅舅张廷济(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收藏家)跋虹桥桥柱拓本记下:“虹祥里,亦属履仁乡,在新篁里西北十余里。余家自宋中叶后世居其地。”
与王祥里一河之隔的“巢家园”,是嘉兴历史名人巢鸣盛的故里。
《嘉兴市志》记载,曾就读石佛寺、博览群书的巢鸣盛,在25岁那年(1636年)中过举人,明亡后便隐居于巢家园,与吴中徐候斋、宣城沈寿民合称“海内三遗民”。
巢鸣盛隐居的近40年间,以耕织自活。巢鸣盛所做的范制葫芦,堪称一绝。他当年在自家院子种了10多个葫芦品种,被称为“檇李匏尊”。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赞曰:“长如鹤胫,纤若蜂腰,杯勺之外,室中所需器物,莫非匏者。”
可惜的是,1958年烧石灰窑时,巢家园祖辈墓碑被毁,至今保存的仅有2块巢鸣盛兄弟4人当时为其父母立的墓志铭碑。如今,仍有5户巢姓人家住在巢家园。
沿着联丰村的田间小道寻觅,能见到好几座古桥,它们大多为石板平桥的样式,看似简洁,定睛细看,石梁、石柱上镌刻的桥名或楹联,依稀若隐若现。
永庆民新桥
永庆民新桥上的石刻
石隍庙桥
较为出名就有马鸣桥和小马鸣桥。
联丰村的历史上,曾有一座始建于唐朝的马鸣寺。传说当年村民看到天空上有天马飞过,还听到了马鸣,认为此处必为宝地,建起了马鸣寺,旁边配了马鸣桥便于来往。据传,宋高宗赵构都曾来此处避过难,为保性命,忠心的太监和他互换衣裳,临行前御马声声鸣嚎,不知是赞扬太监的忠心,还是哀叹宋皇朝的命运。
几经重建,马鸣寺在20世纪50年代末前后被拆除,旧址上建起了马鸣小学,寺庙那棵几百岁的古银杏后来也被砍为木材。至今,仅留下了马鸣桥和小马鸣桥,述说着村里一代又一代的故事。
马鸣桥
现存的马鸣桥,为三孔无栏梁式石板桥,东西桥首有“永庆大马鸣桥”额。桥额旁镌有“民国十七年八月”、“里人仝建”字样,可见现桥重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
“永庆大马鸣桥”额
马鸣桥往西一百余米处,有座小马鸣桥,为单孔无栏石板桥,南北桥首有“马鸣桥”额,现桥额旁镌有“民国”字样,具体日期不详。
小马鸣桥
小马鸣桥
明崇祯《嘉兴县志》卷三《桥梁》有关于“马鸣桥”的记载。不过,当年的马鸣桥和小马鸣桥,究竟是两座同时存在,还是前后修建,目前还是个谜。
凭借得天独厚的江南水乡优势,巢鸣盛隐居时的耕织生活,在联丰村一直延续着。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左右,村里家家户户种桑养蚕,种植水稻油菜,其中养蚕的收入是最高的。
2000年以后,村里大规模养猪,成了养猪大村。虽然养猪带来了经济收入,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2013年4月,联丰村大力推进“三改一拆”生猪退养,进行产业转型,建设美丽乡村。
“美丽”转型后的联丰村,吸引了很多村民回村,他们不像古人那般是来隐居的,而是来创业的——有人把猪圈改成了民宿阳光房,有人开了农家乐,有人甚至开起了“村口咖啡”。
如今的王祥里,成了“美丽乡村”品牌和样板,“小桥流水花环绕、民宿农庄绿满道”,出门即是风景;桃花汇系列文旅活动、乡村音乐沙龙、红色主题公园、村史馆、乡村游学……加入红色元素和传统文化的旅游,独具一格。
来吧,到联丰村走一趟,寻梦悠久的乡土故事,欣赏别样的诗画田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