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古城对话录①丨车轮上的古城:一位平遥车夫的25年

    潮新闻 记者 陈醉 见习记者 王妍妍 共享联盟·江北 陈科2025-05-07 02:17全网传播量2.5万
    00:00
    00:00

    2005年5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曾到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对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进行专题调研。20年来,慈城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奋力做好古县城保护开发利用的大文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话交流、互学互鉴。日前,浙报宁波分社联合江北区全媒体中心组成调研组,走进中国四大古城(平遥、阆中、丽江、徽州),探寻“古城活化”的中国解法。今起,潮新闻推出《古城对话录》,以飨读者。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山西平遥古城的市楼飞檐,341辆游览车已整齐列阵。

    “坐车不?”

    刚迈过古城南边的迎薰门,一声声和着老陈醋醇香的晋中乡音,热情地迎上来,招手间,一辆游览车稳稳停下,车主名叫成海荣,54岁,土生土长古城人。

    成海荣一身白衬衣,领口挺括,不时平整衣角,手指拂拭胸前并不存在的褶皱,透着讲究与自豪:“咱可是古城门面!”游览车,这一古镇古城最常见的配置,却在平遥赋以深意——游览车清一色由本地人驾驶,他们,成为古城敞开的第一张面孔。

    成海荣在央视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出镜。图源央视频

    “咱是‘龟城’,南门是头,北门是尾,城墙马面宽过西安……”车轮滚动,成海荣的话匣子随之打开,他说起古城“雨天蹚泥”的往事,如今雨污分离的暗渠在地下静静流淌;说起电线杆隐身工程,Wi-Fi信号如今能钻进每道砖缝。这些带着体温的讲述,除了史料,更多是来自城砖缝隙里的民间记忆,古城4条大街、8条小街、72条蚰蜒小巷次第鲜活起来。

    “只有古城人知道的原汁原味,别的地方听不到哟,有的导游还来问我呢!”成海荣下巴一扬,显出“得意”。

    这份骄傲,在几十年前还难以想象。

    成海荣出生时的古城,清苦而闭塞。每天放学,他从高高的迎薰门出城,骑行几十里地去帮母亲干农活。城门不过是回家路上灰扑扑的旧门洞,“砖缝里长着杂草,瓮城里晒着玉米”。成年后,他跑长途货运,每次穿过城门归家,古城是生活中一个模糊的背景。

    直到1997年,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且有力地转动。那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突然间,成海荣发现,迎薰门下不再只有熟悉的乡邻,还多了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自家那普通的院门,时常被敲响,有人礼貌地询问:“能不能进去拍照?”

    这座2800年的“龟城”,正在以一种成海荣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游”向全球。

    申世遗后的第二年,《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出台,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它定下基调:坚持最小干预手段,呈现一个真实的平遥。此后,古城通过一系列功能疏解和规划,保留了5个社区、近2万人口,区别于那些“空心化”的古城,这里的城与人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捆绑,生生与共。

    平遥古城一角。见习记者 王妍妍 摄

    触发成海荣人生改变的一纸公告很快来了——招募古城“车夫”,要求自备车辆,一块车牌索价一万元。

    “当时是天价。”成海荣回忆,一万元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这笔巨款,加上对何时能回本、客流量能否稳定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观望,许多最初抢到车牌的人都在犹豫,或打了退堂鼓。成海荣拿到的车牌号是“029”,但和他一起真正上路投入运营的第一批游览车,只有十几辆。

    “人多了,服务要做,亏不了!”走南闯北过的成海荣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份笃定很快得到回报——不到一年,成本全部收回。

    “这家伙都已经换了四辆咯!”成海荣拍拍方向盘说,二十多年间,他拉过的游客就如同城墙上的城砖一般数都数不过来,从简易电瓶车到带空调的豪华版,再到最新换装的锂电池车,车轮与古城一同升级。

    当个体主动拥抱变化时,能量是巨大的。每年九月,在平遥古城举办的国际摄影展上,全球摄影师云集。成海荣总会主动报名当志愿者,他的车上坐过九十多岁的美国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那老爷子拍起照来不要命”,成海荣比划着,“一天能拍好几卷胶卷!他有影响力,肯定可以推广平遥的。”说这话时,他眼睛发亮。

    平遥古城内景。江北融媒体中心 供图

    闲暇时,这位初中文化的“车夫”还会自费去周庄、丽江等古城“考察”。在司机们的茶话会上,他分享见闻:“周庄还在卖门票,小巷子都有人把守;老建筑想卖,政府会高价统一收购……”这些观察,最终都化作他对平遥发展的思考。

    最近,政府征询游览车司机对公司化管理的意见。多数人犹豫,成海荣第一个举手同意:“赚得是少一点,但规范了呀!”这句话让工作人员惊讶,却道出了这位老平遥人的远见——他懂得,无序发展终会毁掉古城的魂。

    暮色中的迎薰门下,成海荣把车停稳,这个曾经只想养家糊口的货车司机,如今成了古城复兴最坚定的守望者,也照见了每一个普普通通古城人的力量。

    【记者手记】

    车轮上望见的平遥,打破了“保护”与“发展”的二元对立。当《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时,实际上确立了一种文化自信:相信古城居民能够成为最好的文化守护者。“成海荣”们对古城的自豪感,不是来自外部的灌输,而是源于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因古城保护而改善,自己的故事因古城复兴而增值。这种内生动力,远比任何外部监管都更为持久有效。

    更值得思考的是,成海荣主动支持公司化管理的选择。这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原住民参与不等于放任自流,活态保护需要建立现代治理框架。当个体利益与文化保护形成良性互动时,普通居民也能展现出令人敬佩的远见卓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古城对话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