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游客手持一本“村游护照”,前往越城区富盛镇游玩打卡。当下正迎来抹茶制作的好时机,初夏的清晨,采茶人指尖翻飞,摘下一片片嫩绿的鲜叶,这些鲜叶经碾磨、筛选、烘焙,最终成为细腻的抹茶粉,带着独特的海苔清香,走向世界的咖啡杯、甜品盘和化妆品工厂。富盛也以“中国抹茶之乡”的身份焕发新生——从唐宋茶马古道的驿站,到如今全球抹茶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产业的交融,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新的故事。
说起抹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当时,人们将茶叶蒸青后制成饼茶,饮用时研磨成粉,再以沸水冲点,称为“末茶”或“碾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详细记载了蒸青制茶的工艺,而越州(今绍兴一带)所产的茶叶,因其色泽翠绿、滋味鲜爽,备受推崇。
到了宋代,点茶之风盛行,富盛作为越州茶的重要产区,成为文人雅士品茗论道的胜地。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佳品,皆点啜之。”这一时期的茶道技艺,经由遣唐使传播至日本,逐渐演变为今日的日本抹茶道。然而,随着明代散茶冲泡法的兴起,抹茶在中国逐渐式微,仅在少数地区保留制作技艺。
抹茶产业复兴的转机出现在21世纪初。富盛茶农发现,日本抹茶产业对原料需求旺盛,而当地茶树品种因叶绿素含量高、苦涩感低,尤为适合制作高端抹茶。
“我们的鲜叶不仅口感广受大众喜爱,而且价格亲民,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这让大家意识到抹茶的潜力。”富盛镇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忆。2011年起,当地开始规模化恢复抹茶种植,并引入日本碾茶设备,沉寂数百年的抹茶技艺重获生机。
对许多消费者而言,抹茶曾是日式甜点的代名词,但如今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多个场景。在年轻人聚集的奶茶店,抹茶拿铁、抹茶星冰乐等饮品常年畅销;超市货架上,抹茶味饼干、冰淇淋、巧克力等零食琳琅满目;甚至在家居领域,抹茶香氛、护肤品也悄然走红。“抹茶自带健康标签,口感清新,适合拍照打卡。”“95后”消费者张艳艳表示。
走进富盛镇的抹茶工厂,现代化生产线正将茶叶转化为翠绿的粉末。与传统绿茶不同,抹茶对原料要求近乎苛刻:采摘前20天需搭设遮阳棚,减少光照以提升叶绿素和氨基酸含量;鲜叶经蒸汽杀青后直接烘干,保留鲜亮的色泽;石磨研磨环节需控制在40℃以下,避免香气流失。在茶农们的摸索以及设备的完善下,这种被称为“绿色黄金”的产品,已成为富盛农业增效的关键。
产业升级的背后,是科技与传统的深度碰撞。御茶村与中国农科院杭州茶叶研究生合作,研究出专用于茶叶种植时的病虫害管理工作,使得御茶村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可实现对于病虫害的管控工作。目前,御茶村在越城区范围内的抹茶种植面积超4500亩,今年计划产抹茶原料1200余吨。作为国内大规模抹茶种植和加工单体基地,御茶村向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食品企业提供优质抹茶、煎茶、调味茶、代用茶和固体饮料等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抹茶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抹茶市场规模已突破60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相比,该规模年增长率高达20%。目前行业已形成了浙江、贵州、江西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富盛凭借规模化种植和先进的加工技术,已然成为国内主要的抹茶供应商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抹茶的产业链条正不断延伸。在富盛,茶叶的“全身”都被赋予价值:茶多酚提取物用于保健品,茶渣制成有机肥料,甚至茶花也被开发成护肤品原料。“过去茶农只赚鲜叶钱,现在通过深加工,亩均收益能从4000元提升至7000元。”富盛镇农业农村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产业发展的同时,富盛也在探索如何让抹茶“黏住”更多人。每年清明前后,富盛镇会举办“抹茶马拉松”,游客可在茶园奔跑,并在附近展位体验古法点茶、亲手研磨茶粉,或是在附近民宿住上一晚。上海游客张女士在社交媒体分享:“穿着汉服在茶园拍照,再喝一杯现打的抹茶拿铁,有种穿越古今的奇妙感。”
这种“茶旅+”的模式,正成为富盛的新名片。文化赋能下,抹茶不再只是原料,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本地茶企开发的抹茶酥、抹茶啤酒等衍生品。
“从种茶、制茶到‘玩’茶,我们想让全世界记住富盛的味道。”富盛镇宣统委员徐周文说。值得一提的是,投资1720万元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也于去年开工建设。眼下,富盛正谋划更大的布局:筹建包括全国抹茶交易仓储中心、抹茶生产加工数字化工厂、抹茶创新永久论坛会址、抹茶小镇众创空间、矿坑抹茶文化体验中心等在内的抹茶产业园,并借此做大做强抹茶产业。
从茶马古道的悠悠驼铃到现代化生产线的轰鸣,从文人雅士的杯中清茗到年轻人追捧的时尚饮品,抹茶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焕发出持久活力。当地茶农常说:“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这片曾滋养过陆羽笔下茶香的沃土,正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一抹翠绿续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