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义乌赤岸镇莱山村游人如织。这座曾以帝师王祎故里闻名的古村,正以“盘活闲置空间+创新文化表达”的模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文化礼堂从“静态展品”转化为承载文化表达的动态空间,让游客们沉浸式感受文化的魅力。
走进莱山村,文化礼堂中笑声不断,“爆笑相声+大圣归来”的混搭演绎,让传统建筑焕发青春活力。“没想到文化礼堂里还能看相声,真有意思,孩子也特别喜欢。”游客朱先生表示。
“快来,这里太出片了,我帮你拍一张。”家住佛堂的何女士对着朋友说道。原来,莱山村同步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深挖历史文化名人王祎的文脉资源,通过布置王祎诗词特色打卡点、打造互动体验场景等方式,将历史名人故事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体验,让“沉睡”的文化资源在当代场域中“活”起来。
“我们不是在简单堆砌文化符号,而是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旅生态。”赤岸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五一前半个月我们就开始计划和筹备,如何将村里的闲置空间最大程度的重新利用起来,为村里文旅引流。”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村里的闲置空间变身精心设计的文化场景,既保留了古建筑的历史肌理,又注入了现代文旅的体验基因,五一期间日均接待游客量较平日增长近5倍。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莱山村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招募50多名村民作为志愿者,为村里提供交通引导、剧场秩序维护等服务。据统计,莱山村吸引游客达6000人次,全村创收达25万元。村民们看着自家门口的“老房子”变成游客点赞的“网红地”,参与乡村建设的劲头更足了。
从“沉睡资源”到“活力资产”,从“建筑保护”到“阵地活用”,从“文化积淀”到“经济增量”,莱山村探索出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特色发展道路,不仅为众多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提供可借鉴的范本,还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打破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统用途,将历史与当下相连接,传统与创新相结合,闲置空间便拥有了聚人气、育文明、兴产业的多重功能。未来,莱山村将继续深挖文化资源,活用文化礼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文旅形式,让古村文化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