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风起大陈》舞剧进校园展演,开办“我心向党 技能报国”沉浸式青春思政课,组织“有技青年宣讲团”入企进村宣讲,开展“螺丝钉先锋队”假期社会实践,台州技师学院思政课冒热气、接地气、有人气。
台州技师学院创新构建“车间思政接地气、云端课堂拓边界、垦荒精神铸灵魂”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实现思政课程的实践化、专业化、专题化,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实现知识传授筑基、能力培养强技、价值引领铸魂的统一。
车间思政课接地气
“每颗螺丝必须严格按照手册执行,扭30牛就是30牛。”在汽车维修专业实训基地,指导老师陶嘉铭发出严格操作指令。
一群身着工装的“维修师”正单膝着地,对一辆年近20岁的老“福特”进行体检。这辆来自“企业开放服务日”活动的校外车辆,是练技和炼心的双重载体。
陶嘉铭是全国技术能手,在第三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他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技能传授,更注重学生工匠品质的锤炼。
汽修2141班的徐志豪和同伴们早已习惯车间的工作流程,并严格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陶嘉铭:“我们以‘劳模工匠大讲堂’为纽带,将思政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学生不仅要完成从常规保养到故障诊断的标准流程,更要读懂《维修手册》每个数据背后的匠心,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这一育人模式还向车间外延伸:“螺丝钉先锋队”开展的社会实践行动,将专业服务送到山区乡村,为村民提供免费车辆检修。
这种带着机油味的育人实践,让“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悄然内化。该服务团累计承接维修订单100余次,近3年在国家级、省市级技能竞赛中斩获83项荣誉。
目前,学校22个专业采用“工匠导师+思政导师”模式,覆盖全校81.5%专业,成效明显。徐志豪将于2025年6月毕业,2月份已兼任温州某车企车间主管,起薪超过6000元每月。
德育积分制促成长
近日,台州技师学院创新推出“个人成长积分系统”,将教学、实践、服务全链条转化为可量化成长图谱。
“车间实践折算为技能分,志愿服务时长兑换成德育分,云端学习时长转化为理论分。”该校人文学院副院长陈萍介绍。
线下,课堂上开展课堂辩论、案例分析、议学探究等多样化活动,激活理论认知;校园内通过32个社团孵化实践能力,近3年,“有技青年宣讲团”实现校内外宣讲43场,辐射超8100人次;社会实践中,7个共建基地支撑起“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181场活动,年均服务时长破万,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63%。
线上,整合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学银在线等线上精品课程资源,实施“云端备课”,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开展“智慧云端教学”,发布线上课程资源,布置“云端实践项目”任务,逐步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教育教学机制。
“这些积累的成长值,不仅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还可兑换专业选修课学分,真正实现‘学用相长、分有所值’。”陈萍说。
近年来,学院获台州市“三全育人”典型学校立项,4个课程思政相关案例成功入选市教育局职业院校德育建设行动相关项目,并获台州市职业院校案例评选一、二等奖。
课程特色化更走心
“垦荒精神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青年成长的密码。”当台州技师学院的“追梦赤子”实践团登上大陈岛,1956年垦荒队员的旧照片与青年工匠日志展开了隔空对话。
去年以来,依托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研究室的成立,台州技师学院正通过解码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学校“拓荒牛”文化的共融密码,探索出一条“红色基因+技能报国”的特色育人路径。
学校将台州本土工匠文化与思政课程内容深度结合,开发“匠心筑梦·台州工匠”“大陈岛垦荒精神”等特色专题。组织学生实地走访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恒勃控股、乐普药业、光跃环保等,打造“台州味”工匠课堂。
从“垦荒青年说”百场巡讲的青春强音到《风起大陈》舞剧的艺术演绎,青年学子在时空穿越中完成精神筑基。学子们通过网络直播宣讲的形式将大陈岛的垦荒精神和台州技师学院的“拓荒牛”文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同时,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实训车间、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2024年,该校师生获省级以上奖项91项,国赛一等奖21项,同比增长60%;承办世赛集训、省级大赛等15场,吸引150家企业参与,提供真实产业场景实践。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99.4%,留台率93.67%,企业满意度98.63%。
台州技师学院院长章永华介绍,学院正在规划建设“中国革命精神谱系长廊”,准备将工匠精神纳入红色文化谱系,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立体教学空间,让思政教育更“可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