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凌晨,沪昆高铁标准化安全示范线建设现场,轨道旁,徐立军带着组员清点工具,准备上线验收,他仔细打量了一下左前方的接触网,眉头微蹙:“这根吊弦与工支承力索间距小于50mm,必须调整。”
说完拿出激光测量仪一测,当真如此。几位年轻职工惊呆,这双平日里温和的眼睛,果然堪比精密仪器。
这是徐立军在铁路供电一线的第25个年头,他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铁集团”)金华高铁基础设施段金华综合维修工区副工长。
从浙赣线电力工区到杭长高铁智能供电系统,从普通职工到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这位44岁铁路人,始终守护着高铁运行安全,先后获得全路技术能手、上铁工匠、上铁集团首席技师、段岗位技术能手等荣誉。
徐立军为新职工演示接触网数据测试项目。 徐炯 摄
在长三角供电系统内,徐立军的眼睛是出了名的“活标尺”。
他能从数千根同型号的吊弦中,识别出发生细微形变的那根,能透过绝缘子表面状态判断故障原因。
这种近乎特异功能的洞察力,得益于近二十年的强化历练。
2006年春天,25岁的徐立军站在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现场,仰望着7、8米高的接触网支柱,激动又自豪。这是浙江省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也是工区技术骨干徐立军,面对的一场崭新挑战。
接触网检修第一天,带教师傅就再三提醒:“电气化铁路检修是精细活,程序复杂繁琐,一点马虎不得。比如这绝缘子冲洗过后,必须再用抹布清理一遍!” 年轻的徐立军全神贯注,把每个环节都铭刻于心。
炎炎夏日,他曾被高达七八十摄氏度的接触网设备隔着手套烫伤;凛冽寒冬,也曾被裹挟着尘沙的山风吹肿过眼睛。
“那时候真像着了魔。”在以徐立军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里,他摩挲着当年的“错题本”笑。
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数千次的反省与纠正、思考与优化,某些页脚还残留着烫伤膏和红花油的痕渍。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较真,让他在2024年杭温高铁的接触网平推验收过程中,解决了300余个类似“接头线夹大小面装反、调节螺栓过紧导致线夹过低、L型支架交错安装”等不易发现的缺陷和问题,及时消除了供电隐患,为运输安全保驾护航。
对于接触网抢修工作来说,压缩检修时间,意味着保安全、保畅通。徐立军为提高抢修效率,详细记录下每次检修作业的整个过程,整合故障原因,归纳处置措施,分析操作步骤,进行优化改进,形成了一套“独家秘笈”。他参与编制的高铁隔离开关作业指导书及高铁线岔作业指导书,使高铁隔离开关的检修时间由30分钟下降到20分钟,关键点漏检率由20%下降到0,高铁线岔的检修时间从70分钟下降到30分钟,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检修质量。
徐立军还创新研发了符合现场需求的抢修“利器”,其中“拉线回头制做工具”、“接触线断线快速接续装置”、“接触网中锚绳调整装置”等,不仅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而且在实际运用中将工作效率提高了18%,深受现场职工好评。
徐立军为新职工演示接触网隔离开关检查项目。 徐炯 摄
徐立军带出的6名徒弟中,2人获得技术能手,3人走上工班长岗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