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来了!”4月29日下午5点30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庆春院区的北门广场,在暮色中褪去了白日喧嚣,肺移植及普胸外科主任韩威力主任医师带领移植团队一直在守候,目光聚焦在大门方向。
双肺移植患者王垣清顺利到杭后,紧紧握着韩威力主任和李洲斌医生的手。 朱平 摄
一道矫健的身影穿越大门,在场医护人员不约而同发出欢呼——这位特殊的“病患”,正是两年半前接受双肺移植手术的王垣清。当天,他历时20余天,跨越1500多公里,从老家辽宁本溪骑行到浙江杭州。此次重回浙大一院,他用特别的方式感谢当年的“救命恩人”们。
王垣清和浙大一院医护人员合影留念。 朱平 摄
今年38岁的王垣清曾是一名有16年终末期肺病史的患者,患有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动脉高压等多重肺部疾病,移植手术前,因为极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他要靠24小时不间断吸氧才能勉强活命,“吸氧机都用坏了两个”,家里角角落落堆了一堆登山用的氧气瓶,家住在农村的他一听说村里要停电,只能打车去医院吸氧,就怕出现呼吸困难。
2022年,王垣清慕名来到浙大一院,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COTRS),他匹配到合适的爱心供肺,并顺利进行了双肺移植。术后,为锻炼肺活量,他慢慢爱上了骑行,此次特意选择从家乡出发,沿渤海湾、跨长江,用20天完成“一个人的生命马拉松”。
“为了这一天,我准备了一年时间,每天进行三十公里的训练。”王垣清说,杭州的浙大一院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想用骑行的方式让医生们看看“新肺”的状态。
“术后能完成千里骑行的,在全球双肺移植案例中很罕见。”韩威力主任看着眼前精神抖擞的王垣清感慨道,“你用行动证明了生命的韧性,这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韩威力主任清晰记得,当年王垣清的移植手术其实充满了挑战,“他当时情况很危急,胸膜粘连严重,在ECMO(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切除病肺,面临大量渗血可能。”最终靠医疗团队的专业与王垣清的顽强,共同创造了这个奇迹。
术后,韩威力团队一直坚持跟踪随访,当王垣清把骑行计划告诉韩威力以及团队的李洲斌、张稷、刘东等医生后,大家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及长途骑行对肺移植患者带来的影响,给他开了一张路途中的必备药单,并叮嘱他在出发前要做一系列检查,同时在王垣清骑行途中,一直与他保持联系。
“一个成功的肺移植手术离不开团队的配合。”韩威力主任表示,浙大一院肺移植团队穷尽一切办法为患者创造生的希望,围术期生存率全国第一,从受体的精准评估,到精细的手术过程,再到术后康复、定期随访,中间包括了移植麻醉、外科监护、康复指导等整体保障,“现代器官移植不仅是外科技术的突破,更是全程闭环管理的胜利——只有建立从术前到术后的全链条医疗及护理体系,才能让更多患者获得有质量的新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