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下午,来自浙江图书馆文澜读书岛阅读沙龙和鄞州区作协的书友,来到位于东钱湖东岸下水村的王安石纪念馆(忠应庙),参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在鄞州为官的事迹。
鄞州“父母官”的前尘往事
忠应庙又称王安石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清嘉庆年间。现为王安石纪念馆,里面陈列着“王安石在鄞史迹”,分“荆公年谱”“治鄞方略”“重修东湖”“兴学教化”“咏鄞风采”“丰碑永存”“湖区新貌”等7个部分。
从庆历七年(1047年)到皇祐二年(1050年),王安石任鄞县县令。这是他第一次主政一方。在鄞县实施的民生政策,成为王安石后来推行的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等改革举措的雏形。通过导游的讲解,书友们对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拗相公”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王安石传》的阅读分享充满了期待。
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淘品文化协办的文澜读书岛阅读沙龙组织了一场《王安石传》阅读分享会,邀请本书作者、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崔铭和宁波效实中学语文教师潘瑶菁,与书友一起讨论了对这位大学者、拗相公、变法家的认识。
勇者不惧:王安石的人生选择
《王安石传》的作者崔铭在此前曾经写出过《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苏轼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欧阳修传》,连同这本《王安石传》,构成了宋代文坛、政坛“巨人三传”。她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到王安石当年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和书友一起聊一聊王安石这个人,以及她写《王安石传》的感慨。
崔铭以黄庭坚的一句诗“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作为她分享的主题。她指出,王安石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华,被主流舆论几乎推崇为完人,全社会寄予厚望。熙宁、元丰新党执政时期,围绕变法问题,形成新旧对立两派,变法派将王安石视为圣人再世,反变法派对王安石多有否定。元祐旧党执政时期,王安石的人品学问仍有口皆碑,但对他的政治功业评价两极分化。
崔铭
崔铭重点用“勇者不惧”4个字来形容她对王安石的认识。她认为,“勇”是由内而外的生命力量,是“知行合一”的行动力,是安于贫贱忧戚的平常心,是追求真理,献身伟大事业的牺牲精神。她把“勇者不惧”归纳为王安石人生选择的核心。青少年时代,他就勇于否弃世俗的功利价值观。读书作文时,他勇于摆脱流俗之见的束缚。步入仕途后,他勇于挑战敷衍塞责的官场陋习。声名鹊起时,他勇于拒绝名利的诱惑。机会来临时,他勇于挺身而出。改革路途中,他勇于排除万难。位极人臣后,他又勇于放弃高官厚禄。
崔铭眼里的王安石,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能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能激流勇进,急流勇退;能从容主动,惟义是从。正如黄庭坚所说,“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语文老师的阅读视角
年轻的潘瑶菁老师来自宁波名校效实中学。她的分享从一个段子开始。一张网络截图上显示,2021年12月18日,是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日子,第二天恰好是王安石1000岁生日。于是,有参加考试的年轻人在网络平台发帖,亲切地给王安石起了一个英文昵称JEFF(王安石字介甫),祈祷JEFF保佑考试顺利。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有趣的读史视角。
网络截图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有很多诗文收入了课本。潘瑶菁便以这些诗文为基底,分析了王安石跌宕起伏的人生。她从收入小学课本里的诗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开始,说到脍炙人口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再说到收入高中课本的《答司马谏议书》,又从罢相之后的“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说到再度为相时的“投老翻为世网婴,低徊终恐负平生”,最后说到告老还乡时的“新花与故吾,已矣两相忘”。
潘瑶菁认为,王安石的诗文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其政治理想与人生境遇的镜像,为后人理解其复杂人格提供了鲜活素材。一首诗一篇文的后面,站着一个充满细节的真实的王安石。
潘瑶菁用“凡事要作两面看”的观点来表述她对王安石的认识。《王安石传》记载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王安石的低物欲的一面和率真任性的一面,黄庭坚赞誉为“一世伟人”,苏洵、司马光却贬之为“凡事不近人情”“不晓事”。即便在当时,这些极端对立的观点就非常普遍。所以,潘瑶菁认为,只有从两个方面来看,才能避免认识的偏颇与失误。
潘瑶菁
王安石对现实的意义
杭州书友申彦菲首先发言。她说,读了《王安石传》,听了分享,感受非常强烈,纠正了她心中原来对王安石的偏见,让她看到一个丰富的、立体的、真实的王安石形象。
一直为文澜读书岛做视频直播的书友赖德轩说,他个人比较喜欢商鞅、王安石这样的改革家。当人们都躺在舒适区时,有人勇于站出来,作出改变,这就值得赞扬。他非常赞成用“勇”字来概括王安石的人物形象。在宋朝外忧内患之时,王安石敢于站出来提出改革设想,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真的很适合用“勇”字来评价。
赖德轩
鄞州书友叶敏听了分享和讨论后收获颇丰。她为鄞州曾经有这样一位“父母官”而自豪,王安石对鄞州人民来说,是非常亲切的名字。鄞州人有一句话:王安石在鄞千日影响千年。他对整个中国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值得我们不断地深入地去研读。
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马晓坤教授希望崔铭评价一下王安石在鄞州为官三年的经历对他后来改革的影响。崔铭说,王安石第一任职务是在扬州,但那是一个幕僚官,真正独当一面是在鄞县。她认为,改革与变法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在写作《王安石传》的过程中,她看了大量的资料,发现“青苗法”这种解决农民青黄不接问题的方式,很多地方都在做,包括王安石在鄞县的用常平仓平抑粮价的做法。这就是后来“青苗法”的一个雏形。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安石在鄞州为官三年,为后来的变法改革积累了现实经验。
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说,《王安石传》最重要的意义,是以“无一事无来历”的严谨科学态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生动、丰满的王安石形象,让我们跳出过去的符号化、标签化思维方式,看到一个具体的、鲜活的人。他既可以尖刻地评论苏轼“岂是值得奖进之人”“奸邪之人而已”,又会在退隐之后不拘礼节,便服骑驴到苏轼船上拜访,兴致勃勃互相修改诗句,探讨学问;他既可以在神宗面前诋毁老师欧阳修“与一州则坏一州”“附和流俗,坏乱朝廷”,又会在一年之后欧阳修辞世时痛哭失声,写下“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这样千古不朽的评价。这样的王安石看上去非常矛盾,但却非常真实。
劳月
短暂的两个半小时,令现场的书友们经历了一次对王安石的重新发现,一次对王安石诗文的二度鉴赏,更经历了一次关于阅读历史、理解人性的思辨之旅。正如崔铭老师所言:“唯有跳出定见,直面历史的复杂,我们才能真正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跨越时空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