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来乐好·匠心筑梦——2025‘五一’乐清非遗巡游”将再度起航,今年的巡游有什么亮点?
刘言勇 摄
此次非遗巡游活动时间为5月1日14:00-16:30,以非遗巡游(动态)、市集游园(静态)、沉浸式体验(互动)的多元形式,为市民带来一场全方位的非遗盛宴。
今年巡游共设五大方阵,以乐清首饰龙、乐清细纹刻纸、乐清黄杨木雕、乐清龙档、蓝夹缬这五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核心,堪称“五朵金花”璀璨绽放,同时巧妙融入乐清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巡游线路起点为市区晨沐广场,途经旭阳路、伯乐东路、晨曦路,最后到达乐清大剧院广场,全程2.7公里。
这场巡游中,也许你会看到以下精彩表演!(以当天巡游节目为准)
乐清细纹刻纸(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6月,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2009年10月,作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细纹刻纸。徐小慧 摄
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目前主要分布在柳市、北白象等乡镇。它反映出浙南沿海和瓯江流域的民俗,被誉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其刀法工整细腻,图案细如发丝,最细的能在鲁班尺一寸的纸上刻出52根线条,被称为剪纸上的微雕艺术。
乐清黄杨木雕(国家级)
2006年6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黄杨木雕。徐小慧 摄
乐清黄杨木雕是著名的浙江三雕之一,被誉为华东一枝花,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乐清黄杨木雕属于小型圆雕艺术,它以珍贵的黄杨木为材质,黄杨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色泽光亮。雕刻以后随着年代久远其色渐渐变深,愈显古朴端庄。
乐清龙档(国家级)
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龙档。郑剑佩 摄
乐清龙档,这一民间灯彩游艺活动始于明代,古称“板凳龙”,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十上灯至十七夜落灯,主要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乐清龙档一般全长30-40米,有100多个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场景,700多个人物,24个亭台楼阁。龙档出游时,金碧辉煌,锣鼓喧天,气势一派雄伟。
蓝夹缬技艺(国家级)
2011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夹缬。郑剑佩 摄
蓝夹缬是古代夹缬的一种,蓝色印染的一种棉织物品,也叫“夹花被”,曾是浙南地区民间最普遍的日常用品。据《乐清县志》记载,乐清的蓝靛至少有600多年历史。此次巡游将蓝夹缬做成服饰,进行服装秀表演,展现蓝夹缬的细致工艺和精致花纹。
乐清首饰龙(国家级)
2014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首饰龙起源于明朝末年,已有400多年历史。主要用于正月初至元宵节,具有为每家每户保平安的象征意义。首饰龙长4.8米,宽2.3米,高2.8米,中间的龙身上有4层楼阁。300多个形态各异,从事各行各业的人物组成80多出戏。首饰龙出游,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翁垟鱼灯舞(温州市级)
翁垟鱼灯舞是乐清翁垟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项目。鱼灯一槽(队)有13盏(节)至15盏(节),其中分龙头、龙尾、龙珠(球灯),中间是各色各类鱼形的鱼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其阵形项目有“四角阵”“三角阵”“长鱼阵”……拆阵有“双十字阵”“稻桶阵”“梅花阵”……十余个阵型让鱼灯“游”起来,巡游现场看更具魅力哟~
越剧(温州市级)
乐清市越剧团创建于1951年,其朴实的艺术风格,严谨的舞台作风,执着的探索精神,深受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乐清越剧团经典曲目众多,此次巡游活动为大家送上《王十朋》经典选段,在悠扬戏腔里,传唱一段人间佳话。
老鼠嫁囡(温州市级)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蒲岐人的“笑戏”就是民间“老鼠嫁女”的故事,但是它又不同于传统的故事题材。不管是节目中的表演技巧,还是服装的设计,道具的搭配,都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
2025年3月,列入第十二批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滚龙流传在乐清各个乡镇(街道),如乐成、柳市、北白象、虹桥、雁荡、大荆、湖雾一带,距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其中在大荆镇、雁荡镇、湖雾镇的滚龙发展最为兴盛。乐清滚龙有多支队伍,表演花式多样,此次巡游你能看到九龙翻滚的精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