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德立交一景。记者 俞刘东 摄
“杭州走花路的日子又到了!”
4月的尾巴,杭州高架月季迎来盛花期,数百万株花把一条条高架(立交)又装点成了靓丽的“空中花廊”。
“美到犯规!”这句评价高频出现在社交平台上。
这份美丽究竟是如何打造的?
今天(4月29日),潮新闻记者参与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与余杭区政府联合举办的“跟着高架月季去探秘”主题城管开放日活动,终于搞清了。
余杭区中泰街道双联村外邵坞高架月季苗圃基地总占地面积150亩。
全城215万株高架月季就是在这里培育的。
余杭区中泰街道双联村外邵坞高架月季苗圃基地。记者 俞刘东 摄
“今年高架月季品种有小桃红、杏花村、花房、萨曼莎、仙境、红黄从容、安吉拉、西子系列月季、小叶蚊母、金森女贞等20余个。”
苗圃负责人王婧文介绍,月季花期长,病虫害发生少,养护成本低,的确是打造“空中花廊”的不二选择。
在选择时,会优选花朵颜色更鲜艳的品种,让行车路过的市民旅游“眼前一亮”。
除此之外还有高度要求,“花基本在50至60厘米左右,也是为了增强观赏性。”
最近几年,苗圃基地还上新了不少“黑科技”。既有省时省力的无人机洒水作业,还有通过手机APP就可以操作的苗圃智能化喷灌系统。“有科技助力,我们工作起来方便多了。”
无人机正在作业。记者 俞刘东 摄
有了好花还不够,维持“空中花廊”的美貌少不了细心的呵护。
路桥集团快速路养护负责人傅健是参与者之一,他总会在工作日志上细致记录养护安排。
“高架月季养护和普通月季不太一样。我们时间很紧张,只能抓住高架全封闭的时段进行。”傅健说,为了保障市民出行,高架一周只有一天会在晚上11点半到第二天5点全封闭,他们就要赶在这个时段把一周的事情都干完。
除了修剪、施肥、打药、替换,工人们还会着重检查灌溉系统,滴剑、水泵、水管等每个环节都不会放过。
“虽然我们人不上去,但水要每天浇,不能把月季渴着。”
傅健介绍,高架月季都设置了智慧灌溉系统,通过控制器、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采集信息,利用智能系统编制灌溉方案并自行实施操作,春季晚上10至次日凌晨5点,定时集中灌溉。
基地内的月季花。记者 俞刘东 摄
一到春日,杭州的高架月季就会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但其实今年已是杭州人与高架月季结缘的第16年了。
2009年,杭州在国内首个将月季种上高架。如今,已经实现高架月季全覆盖,长度超过500公里。
“高架月季不仅是城市名片,更是市政精细化管理的缩影。”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城管部门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创新治理模式,继续助力打造“美丽杭州”金名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