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年轻人扎堆发报像“赶考”,有00后一口气填了30多封电报

    潮新闻 记者 俞叶波 张鑫2025-04-27 11:48全网传播量10.9万
    00:00
    00:00
    01杭州电信武林营业厅昨日迎来电报发报高峰,一位“00”后无线电爱好者小李专程赶来发出40多封电报。
    02杭州地区电报服务将于5月1日停办,引发怀旧热潮,不少市民专程赶来“打卡”,武林营业厅昨日发出1300多封电报。
    03老电报人任宏即将退休,仍在站好电报业务的最后一班岗,他保持着用电报码打字的习惯,展示了电报码的转换过程。
    04电报业务黄金年代,电报花样多,礼仪电报最受欢迎,投递员日程满满,一天要跑上百户人家,自行车、摩托车穿梭在大街小巷。
    05杭州电信陈列馆陈列着任宏刚入职时使用的BD055型电传机,成为见证时代变迁的珍贵文物。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今天的杭城暖意融融,穿短袖出门正合适,可要说哪里最“热”,还得数杭州电信武林营业厅的发报柜台。

    “这小伙子一大早来的,连饭都顾不上吃,已经填了30张电报单子。” 武林广场营业厅店长蒋小叶向记者感慨。顺着她的目光,一位身着灰色夹克的小伙正低着头,在淡绿色的电报单上奋笔疾书,专注的模样就像在考场答卷。

    营业厅成了“考场”,昨日迎来发报高峰

    小伙姓李,是一位在萧山工作的“00”后,也是一位无线电爱好者。

    得知杭州地区电报服务将于5月1日全面停办后,他赶忙向公司请假,专程赶来。这次,他打算一口气发出40多封电报,寄给同学、老师和朋友们。

    发报前,小李就和朋友们对好“暗号”——有人指定要两句诗,有人发来精心编辑的长段文字。他打开写得满满的手机备忘录,将内容工整誊抄在电报单上。

    来自萧山的小李 记者/摄

    “每个方格里都藏着期待”, 小李的笔尖在电报专属的格式中快速移动,“等这些文字变成电波飞出去,再落到纸上,多有意思!”

    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这种带着“时光滤镜”的仪式感,成了年轻人扎堆发报的动力。

    柜台另一头,来自上海的王先生正和同事埋头书写。“杭州离得近,我们专门来打卡。” 王先生边说边仔细核对电报内容,“除了给亲友寄,我还得留一封给自己。”作为怀旧爱好者,他更想纯粹体验通讯技术最本真的模样:没有复杂的社交功能,只靠文字和电波传递心意。

    营业厅内 记者/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曾位于营业厅二楼的电报业务,如今“搬”到了一楼显眼处,专门划出约50平米的区域。业务柜台前,数十位发件人低着头,握着笔专注地填写电报单,沙沙的书写声此起彼伏,仿佛置身考场。

    “昨天迎来发报高峰,足足发出1300多封!”武林广场营业厅店长蒋小叶说,市民发报热情不减,还有不少人从全国各地专程赶来 “打卡”,为了服务好这些热情的客户,武林营业厅从其他网点紧急抽调了四五位业务骨干,大家齐心协力,要站好电报业务的最后一班岗。

    惜字如金的年代,大家都有一手“绝活”

    杭州电报停办的消息让不少人感慨,一个时代终将谢幕。

    在惠兴路营业厅报房,我们见到了老电报人任宏,他同营业厅的同事一样,也在站好最后一班岗。今年12月,这位“杭州电信最后的专职电报员”就退休了。

    不过,即便停办后,任宏的工作也并未结束。按照规定,用户在半年内都能查询未收到的电报,他需要跟进处理后续事宜。“还有半年时间,我得守好这摊子。”

    《标准电码本》 记者/摄

    任宏说话时,桌面上的电码本格外醒目,这是人民邮电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标准电码本》,定价0.6元。泛黄卷边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被反复摩挲,扉页早已模糊,这些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当年培训,3000个常用汉字编码得死记硬背,练到看到数字就本能反应出对应汉字。”任宏回忆道,几十年过去,电报码早已融入他的肌肉记忆。如今,他仍保持着用电报码打字的习惯,指尖在键盘上跳动的节奏,仿佛还是年轻时在报房发报的模样。

    说着,任宏拿起一份待发的电报展示:“这份发往北京海淀区的,‘北京’对应的电报码是0554,0079。” 一串清脆的敲击声响起,8个数字已悄然变成2个熟悉的汉字。

    在那个惜字如金的年代,一份20个字的电报通常能抵一个成年人的一天伙食。任宏说,除了新闻电报,通常发件人都不会超过2页纸。

    老曹和同事 记者/摄

    报房里,老投递员老曹也回来了。因近期电报业务“爆单”, 曹迪斐和几位老同事重新回到这片既熟悉又略带陌生的地方。

    1992年,他被分配到艮山门一带当投递员,开启了与电报朝夕相伴的岁月。

    “以前的电报花样可多了,贺卡、鲜花这些礼仪电报最受欢迎。”曹迪斐笑着回忆,“我最爱送喜报,哪家办喜事,还能蹭上几颗喜糖!”

    在电报业务的黄金年代,投递员们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一天要跑上百户人家,自行车、摩托车车轮飞转,载着消息穿梭在杭城大街小巷。和任宏一样,靠着这份工作,曹迪斐把杭城的角角落落都刻进了脑子里,成了大家公认的“活地图”。

    BD055型电传机 记者/摄

    报房对面,端庄大气的杭州电信陈列馆静静伫立着,里头陈列着任宏刚入职时使用的BD055型电传机,成为见证时代变迁的珍贵文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8)
    潮客翔云 · 2025-05-29 22:50 · 浙江丽水回复
    启动主动追索的一个案例,而且也是成功的一个案例
    心稳路正精彩 · 2025-05-29 12:41 · 浙江宁波回复
    希望更多流落在外的国宝回家
    潮客_wnu7hv · 2025-05-29 12:20 · 浙江杭州回复
    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潮客_vtfhej · 2025-05-29 11:50 · 浙江嘉兴回复
    感谢所有为帛书回归付出努力的人
    潮客_24qwxm · 2025-05-29 11:35 · 浙江杭州回复
    看到帛书那深褐色的残片,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一笑倾城 · 2025-05-29 11:30 · 河北石家庄回复
    帛书的流转历程充满了曲折,还好最终它回家了
    美食大师 · 2025-05-29 11:29 · 海南海口回复
    历经79年终于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回归
    潮客_ax3fhg · 2025-05-29 10:53 · 浙江杭州回复
    丝绸上的文字,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