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里,我看到了一种精神——大家对于合作的承诺、团结的努力,这在当今世界中非常有意义……博物馆作为一个记忆的锚点、对话的空间,以及社会凝聚力的引擎,最能引起人们共鸣。”今天上午,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闭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拉米雷斯在总结成果时这样说道。
过去三天,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等190余名中外文博工作者,通过主旨演讲、主题交流、互动环节、实地参访等方式,分别围绕“博物馆的演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博物馆作为教育载体与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等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同时还就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前沿博物馆技术、当代博物馆面临的挑战与创新等议题进行互动交流。
在闭幕式前的“迈向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会议2025”环节,各个分论坛主持人分享了讨论成果。
活动现场
鼓励年轻人加入建设
“博物馆必须要有一个活力多元的环境、积极开放的设计,能够提供情感连接,激发人们的创新性、激发好奇心,起到社会教育作用。”ICOM(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张仁卿认为,年轻人是“活着的遗产”,尽管很多博物馆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但必须要有更好的抵御力和更大的韧性,如果要让文化得到更多尊重,就需要让年轻一代加入到博物馆建设中。
伊比利亚-美洲国家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拉斐尔·卡洛乌和张仁卿分别主持了主题为“博物馆角色的演变与革新”分论坛的两组对话。
在拉斐尔·卡洛乌看来,博物馆作为文化对话以及国际倡议的重要场所,要考虑性别平等、数据转型、相关研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博物馆要为人们提供一种归属感,去更好地代表所在地文化,同时要鼓励博物馆与教科文组织、国际刑警组织、本地政府、社区等机构的合作对话,保护好文化遗产和藏品,为多元性以及跨学科的合作赋予更多价值。”
触达更多元受众
要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的新技术
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改变各行各业。作为传统文化空间的博物馆,拥抱人工智能已是趋势。AI和数字技术如何在博物馆中得到更好地应用,成为大家颇为关注的话题。
欧洲博物馆联合会董事会主席兼芬兰博物馆协会CEO佩特拉·哈芙指出,博物馆面向的是多元受众,符合伦理道德的AI技术不仅可以在国际合作、科研教育、讲述故事等方面让知识能够更好分享,更可以打击歧视,促进文化之间谅解和理解,敦促博物馆思考如何触及更多群体,消弭障碍,提供更有交互性、包容性的观展体验。
“AI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让大家着迷,可以使博物馆更科学地管理文物、建立数据库。”尼日利亚Living Object总监奥卢森·奥杜瓦莱提出,要做好创新性和普及性之间的平衡,提供更多博物馆都能用得起的AI,在能源使用、技术维护等方面去了解AI技术使用的弊利。
藏品价值比数量更重要
诠释内涵、优化体验是关键
“我想,在座各位都可以达成这个共识——博物馆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非常重要。”南部当代艺术国际双年展总监阿尼巴尔·Y·乔扎米是“博物馆作为教育载体与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主题论坛的主持人,认为一座好的博物馆,藏品数量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条件,而是这些文物本身的特征、价值和带来的教育意义。
“博物馆是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参与者,不管你受过怎么样的教育,不管你的知识层次如何,都可以在博物馆里改变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乃至命运。”他说。
智利文化、艺术和遗产部副部长卡洛琳娜·佩雷兹·达塔利提出,要把参观者放在博物馆建设的中心位置,通过一个可靠的公共政策,加强服务的可及性和包容性。“我们不仅要传递事实和数据,更要将重点放在藏品的诠释上,向参观者展现这些藏品不同的背景和特征,同时优化体验感,促进文化合作,改善博物馆的生态。”
活动现场
据悉,论坛将向2025年9月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大会提交成果报告。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实地考察了良渚博物院、良渚遗址公园、杭州西湖、大运河等世界遗产地,近距离感受杭州的独特魅力。
作为东道主,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在闭幕式上向与会嘉宾发出三个诚挚邀请:诚挚邀请大家再来余杭,感受中华文明圣地的独特魅力;诚挚邀请大家再来余杭,感受创新活力之城的精彩蝶变;诚挚邀请大家再来余杭,感受生活品质之区的满满幸福。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杨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