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慈善搭台 让爱与越剧艺术滋润夕阳

    潮新闻 通讯员 卢艳芳 何国华2025-04-25 09:39全网传播量156
    00:00
    00:00
    01义乌市慈善总会开展“越韵芬芳暖夕阳”项目,以越剧为媒,为老年人提供文化慰藉。
    02项目通过志愿者在养老机构、居家养老中心等地表演越剧,解决老人“看戏难”问题,四年内开展志愿服务380余场次,服务老年人40000余人次。
    03越剧成为传递社会关爱的语言,让老人感叹“像回到了年轻时”,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04项目通过戏曲搭建代际桥梁,吸引年轻志愿者参与,让老人感受到社会温度。
    05慈善文化从物质帮扶升华到精神价值的传递,以越剧为载体,传递尊重、陪伴与美的体验,修补老龄化社会的情感缺口。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在义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戏迷”——他们年迈体弱,却对越剧的婉转唱腔魂牵梦萦;他们无法走进剧场,但慈善的力量将舞台搬到了他们的居室床前。当经典越剧的旋律在养老机构的餐厅、居家老人的院落中响起,慈善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帮扶,而是化作一场场浸润心田的文化慰藉。这便是义乌市慈善总会第四届“善行孝义”公益创投项目“越韵芬芳暖夕阳”的温情实践——以越剧为媒,让慈善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抚慰人心的光芒。

    越剧《红楼梦》的缠绵、《梁祝》的凄美,对许多老人而言是青春的回忆,更是精神的寄托。然而,养老机构中的失能老人、居家行动不便的高龄长者,往往被“困”在方寸之地,与舞台艺术绝缘。“越韵芬芳暖夕阳”项目精准捕捉这一需求,将慈善的“精准帮扶”理念与文化惠老的“精神共富”目标结合。

    “没有舞台的舞台”,在养老院的餐厅、走廊,志愿者以专业态度演绎经典,让老人感叹“像回到了年轻时”。这种“按需送戏”的模式,正是慈善文化从“给予”到“共情”的升华——越剧艺术成为传递社会关爱的语言。

    当物质帮扶已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韵芬芳暖夕阳"项目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探索出一条艺术慰老的新路径。越剧这一承载着几代人集体记忆的传统艺术,正在慈善文化的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越剧的柔美唱腔与叙事,能唤起老人对往昔的记忆共鸣。佛堂镇养老中心一位老人观看《梁祝》后久久不愿离场:“戏里的故事,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志愿者坚持彩妆登台,虽无华丽灯光,却以专业表演赋予老人“被重视”的尊严。一位家属坦言:“母亲看完戏后,眼睛都亮了,反复念叨‘还有人记得我们’。”同时项目通过戏曲搭建代际桥梁,吸引年轻志愿者参与,让老人感受到“被看见”的社会温度。

    如果说送戏上门解决了老年人"看戏难"的现实问题,那么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慈善不仅是物质帮扶,更是精神价值的传递。当越剧的旋律一次次在养老机构响起,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艺术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生长。越剧作为载体,将尊重、陪伴与美的体验传递给老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当99岁的何恃生老人颤抖着握住演员的手,当养老院的掌声在简陋的活动室里回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越剧艺术的感染力,更是慈善文化如何以柔软却持久的力量,修补老龄化社会的情感缺口。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我们唱的不仅是戏,更是一份告诉老人‘你们值得被爱’的心意。”

    “越韵芬芳暖夕阳”项目由义乌市文联越剧联谊会实施,四年来,以弘扬慈善文化、传递爱心、服务老年人为己任,深入全市养老机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中心、高龄失能老人居室等地,开展越剧表演、一个人剧场、长者剧场、越剧培训、共度佳节等志愿服务共计380余场次,服务老年人40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