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书中自有良药

潮新闻 林海燕2025-04-24 08:41全网传播量1371
00:00
00:00
01《培根随笔》指出读书有三用:怡神、增趣、益智,阅读好书对精神滋养和认知提升有助。
02刘向认为书如药,善读可医愚;作者通过书籍治愈自卑、焦虑等,视书桌为医病的“抓药台”。
03作者规定每日阅读量,吸收书中营养精华,感到心安;但书籍依赖也有副作用,停止阅读会影响精气神。
04阅读是避难所,作者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书籍,维护心灵,变得能干强大,甚至“久病成医”。
05作者的文字被同学朋友称赞励志,汉字排列组合出的好文好书一直治愈着作者。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培根随笔》中提到读书之用主要有三点:一是怡神旷心;二是增趣添雅;三是长才益智。的确,阅读好书对一个人精神的滋养和认知的提升很有帮助。汉代刘向也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对我而言,所有看过听过的书籍里都藏着不同的对症解药,专治自卑、焦虑和固执等各种毛病。不用预约不用挂号,“医生”们纷纷开出“医嘱”:吴军分享他的《见识》——“要向一颗微不足道的小星学习,可以微弱,但要有光”;美国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解释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坐在轮椅里的霍金,曾通过《时间简史》这个“处方”告诉我:记得仰望星空,不要只看脚下;《生活的哲学--用哲学照亮生活》,像一位心理医生在娓娓道来……

人性中的有些劣根像毒疮,而好文好句的精准毒辣使人疼痛,使人清醒,有时候,看书学习何尝不是一个以毒攻毒的过程。

我还一直医治着才疏学浅的老毛病,不停地从书中“抓药”,然后浸润、服用和消化。书桌就是医病的“抓药台”。近期我的“抓药台”上有这样几副温补的“药”:苏童《露天电影》、王旭烽《走读浙江》、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和苏沧桑《纸上》。每一本书从头开始阅读,就像开始一项项疗程。今天规定这本从45页看到93页,明天要求那本从102页读到138页,从而领略到美文结构的精致、语言的优美,也沉迷于纪实的非虚构和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仿佛吸收到定心丸配方中的党参×克,茯苓×克,地黄×克等。一天里完成规定“剂量”后,就会觉得心安。因为日子没有虚度,而且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营养和精华。

当然,任何一种药物哪怕是良药,如果服用太久太多,就有副作用。首当其冲的就是依赖性。比如出门旅游几天,就会想念家里未完等待续看的几本好书,书签们露出头在张望主人的归来,后面的页码也排队等候着。

依赖的良药一旦停止服用也不行,精气神和面目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前几年遇到一些难过的事情,不得不去操心,书本扔到一边,无暇也无力去顾及。一照镜子才发现,容貌一直不是颜如玉倒也罢了,那段日子却是颜如灰。于是赶紧治疗—通过阅读寻找“避难所”,并把这座避难所随身携带。一如既往。

无论是在“十点读书”听书,还是到图书馆借阅、到实体或网上书店购买,喜欢的书籍纷至沓来。书中自有良药,曾经并且一直作用于头脑与心灵。它不苦口,也没有特效,它只是慢慢地发挥出长才益智的功能。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和保养,并且变得能干和强大,甚至“久病成医”了—忍不住写下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的真情竟然也显现出良药的特质,并对别人产生了疗效。

有同学或朋友读到我的小作文,会说:“海燕,写得很励志。我喜欢你的文字。”

我说谢谢,心里想:我也喜欢啊。因为它是中文,是汉字,它能排列组合出那么多好文好书,一直治愈着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