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眼巴巴,望醉夏

    潮新闻 管金定2025-04-24 06:09全网传播量10.1万
    00:00
    00:00
    01立夏被家乡人称为“醉夏”,与美食和习俗紧密相关。
    02台州立夏有吃食饼筒习俗,象征农家富足,且立夏有“称人”活动,寓意却病。
    03“醉夏”因家家烙制麦饼、喝酒志庆而得名,也体现进补迎夏的传统。
    04食饼筒在台州各地有不同叫法,是立夏的重要食物,与麦熟时令相关。
    05立夏“三新”包括新麦、青梅、竹笋,既有尝鲜也有滋补意义。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杨花柳絮随风舞,雨生百谷夏将至。”才过谷雨,仿佛又听到了立夏的脚步声,这种急切的期盼,是不是也有点家乡民谚所说的情景:“眼巴巴,望醉夏。”

    家乡俗称立夏为醉夏。立夏只是一个极为平常的节气。那么,家乡民谚为什么有“眼巴巴,望醉夏”之说呢?自然也与美食有关。

    “食饼筒筒像卷箳,豆芽小菜炒麸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称过儿郎重几斤。”这首旧时流传于台州府城临海的竹枝词,大致写出了台州立夏的习俗。箳,黄岩旧志写作竹头加甹,音义相同,即篾制长方形农具,宽2米多,长五六米,顶端有粗厚毛竹片,竹片中间系有两根绳子,古时铺于晒场主要用以晒谷物,平时卷起并用绳子捆扎后存放。食饼筒卷得像卷箳一样,应该是以夸张的手法歌颂农家的富足。

    “立夏,俗称疰夏,民间有吃茶叶蛋和麦油脂习俗。此外还有‘吃青梅,能明目;吃竹笋,健脚骨’的说法。”现代临海市志虽把立夏写作“疰夏”,但旧志《临海县志稿》亦记作“醉夏”,与家乡温(岭)黄(岩)地区的旧志所载更为统一:立夏,“赶面为薄饼裏肉葅啖之谓之醉夏(《府志》)。老幼以蔗糖捣青梅食之云能明目,以秤秤躯轻重云能却病。”家乡旧志也录有一首“醉夏秤(称)人”竹枝词:“七尺须眉当物猜,也须过磅秤(称)身裁,才情大小关轻重,可有权衡秤(称)得来。”

    海棠花。

    何为“醉夏”?《温岭县志》称:“立夏,俗称醉夏。时值麦熟,家家烙制麦饼,喝酒志庆。”喝酒志庆,小醉迎夏,自然就叫“醉夏”了。《三门县志》也有立夏吃酒的记载:“猪肉和酒煮之,叫‘肉酒’,吃了能滋补身体,准备投入春耕生产。”小醉进补,滋补却病,却的就是“疰夏”病,所以,有人说“醉夏”乃“疰夏”之误,故有了“疰夏”。也有人说立夏进补,为防疰夏,故应作“拄夏”。

    醉、疰、拄方音虽相同,但我觉得旧志普遍作“醉夏”更为贴切。乡亲们善酿酒,旧时视糯米老酒为补物,鸭子酒、裥(黑)枣泡老酒、猪腰炖老酒、田蟹炖老酒等等,都是当年民间的大补之物,以酒进补,小醉迎夏,既贴切,又颇具诗情画意。

    食饼筒,就是麦饼的另类吃法。据《台州市志》,各地对食饼筒的叫法不同:“天台称饺饼筒,临海称麦油子,三门称麦焦,黄岩称食饼。”其实黄岩旧志写“食饼”为“集饼”:“集各色菜料裹而食之之麦饼曰集饼,或作拭饼。”故现代台州市志亦写作麦饼筒。温岭有“醉夏无麦饼,白碌做世人”之说,其中的麦饼,亦是麦饼筒。

    麦子渐黄。视觉中国。

    按照“时值麦熟”的说法,麦饼,亦算是醉夏的时令食物,故而有些地方还把麦子与樱桃、青梅,同列为“立夏三新”。同样被有些地方列为“立夏三新”的蚕豆,乾隆皇帝曾有诗赞曰:“白瓣如蛾翠叶斜,蚕时豆熟荚排丫。早登解救农家急,应号人间第一花。”蚕豆尚且救急,可见旧时民间粮食青黄不接之窘况。这也与《三门县志》的记载相符:旧时“贪困人家摘青大麦,以至于三门民间还流传着“富的人家至夏筒,穷的人家吃麦虫”之说。家乡“眼巴巴,望醉夏”,还有“挽犁挽耙,望个醉夏”的俗语,大概都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

    说到“立夏三新”,新麦、青梅、竹笋,家乡的醉夏或许也有“立夏尝三新”之意,只是赋于了“三新”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滋补却病的含义而已。

    到我们儿时,家乡已经种植早晚两季水稻和一季大麦,粮食早已富足,但少量的小麦收成更晚。于是,我们儿时的醉夏大多都是一碗“鸭子酒”,大人是5个鸭子的“大冻碗”,我们小孩子都是3个鸭子的“假冻碗”。“眼巴巴,望醉夏”,我们儿时盼望的就是母亲蒸的那一碗“鸭子酒”。吃过鸭蛋,喝下清醇、香甜、浓烈的糯米酒,早已满脸通红。再去“上间”挂在称小猪的大杆秤上称过体重,这一夏就这样醉了,只是当年确也没能称出谁的才情大小。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