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几回流碎月

    潮新闻 周水欣2025-04-23 03:47全网传播量839
    00:00
    00:00
    01国清寺位于天台山,被深邃的自然景观包围,践行农禅并重的传统。
    02国清寺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众多诗人为其留下诗篇,成为文人的心灵归宿。
    03国清寺依山就势,建筑与自然和谐协调,体现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
    04寺内隋梅有13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梅树之一,每年吸引大批游客。
    05国清寺充满禅意与生活气息,诗人李白曾为其作诗,赞美其美景。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从天台山高铁站出来,到国清寺去只要20分钟车程。清晨的天台山,天空是发白的蓝。有点想要脱离蓝的那种蓝色。溪水在山间流淌,有时隐时现的声音。山看似低矮,可是需要抬头眺望。远山近影,轮廓似淡水彩,边缘浅吟,内里浓重。于是绿出了很多层次,白色则很多级别。绿得多姿,白得曼妙。国清寺包围在这样深邃美好的大自然里,更显得超凡脱俗。

    沿着向上延申的石板路进山。左边是一片稻田。已过收割季节,田里只剩下稻茬,田埂上还有堆叠得很有艺术感的稻杆儿。这片田地是国清寺的庙田,僧人自己种植,自己收割。禅宗说: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国清寺的僧人践行了农禅并重的传统。

    1400年的隋塔遥遥伫立山间。背景的山影将它灰褐色的塔身衬托得沧桑又厚重。隋塔是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外观本有木制飞檐斗拱,现已飞灰湮灭。只留下砖制塔身,仍高耸挺立入云间。从田间看隋塔,有种与历史同在的时空交错之感。就这样一眼一眼望着、一步一步走着,靠近国清寺。

    这段路走在山间,走在田边,走在溪水边,看着、闻着、听着的,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精神能量。不由想起,这其实也是一段唐诗之路啊。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与精华所在。无数诗人从长安出发,沿着曹娥江、剡溪,一路奔赴至天台山。他们到国清寺,或寻仙访道,或仰慕山水,或干脆就在此地遁世隐逸,留下无数诗篇。《全唐诗》所载2200多名诗人,有300多名描写过此地,留下1300多首关于天台山的诗篇。国清寺作为古刹名寺庙,也是很多文人的心灵归宿之地。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王羲之等均在此留下过诗作与墨宝。

    转一个弯,满眼秋天的绿意作为背景,褐色红色黄色的彩树交错掩映其间。古桥丰干桥姿态优美地弯曲着一个古老的弧度,出现眼前,“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不知孟浩然访的石桥,是丰干桥吗?

    此时桥下的溪流正在旱季,溪水浅浅。露出河底彩色鹅卵石,衬着大片飘零的落叶,显得颜色更浓郁。眼光一转,一面黄色宫墙出现眼前,上书清逸古朴又筋骨十足的大字:隋代古刹。这是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的墨迹。

    稻香四溢国清寺。视觉中国。

    国清寺依山就势,层层递高,山门外的各建筑物——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顺地势安排,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和谐协调。在经过进山门前的这一系列铺垫之后,古寺的门楣从东面低调展开,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绿竹根根直耸向天,竹叶似乎无风也轻微摇曳,发出细细的沙沙声。让人们不由得再次屏心静气。

    国清寺里按四条南北轴线布列六百多间古建筑,寺庙里面的各种建筑依着山体错落有致,随处可以观赏与自然紧密相关的风景。这座古刹是古代工匠建筑智慧的最高体现。

    雨花殿的廊柱上,岁月蚀出深浅不一的裂纹,檐角铜铃被山风拨动时,恍惚似传来寒山与拾得对答的偈语。如今抚摸石碑上被苔藓半掩的刻痕,指尖仿佛能触到“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的清凉。有传说丰干禅师骑虎入山的足印,化作后山“虎迹泉”的涟漪,引得苏轼在《赤城集》里笑谈:“恐是山君来听法。”这些亦僧亦诗的灵魄,将岁月酿成禅意,浸润着国清寺的每块阶石。

    国清寺内有一株隋梅,据考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如今已经长得肉眼可见的沧桑虬劲而曲折。每年春天,仍旧开出粉白小花,甚至结出小小果实,很多信徒将这棵树结得的果子称作“长生果”。每年都有大批爱隋梅者,计算着最适宜的那几日春光,希望能一睹千年梅花的异彩。

    踱至藏经阁后的竹径,忽见一树晚樱斜出粉墙。花瓣落在苏颋《题国清寺》的残碑上,模糊了“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的刻痕。放生池的锦鲤搅碎云影,恰似白居易笔下“池光漾彩霞,晓日初明煦”的倒影。法物流通处的老僧正在拓印《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纸墨清香中,依稀听见陆龟蒙与皮日休在此唱和的回声。

    暮色漫过智者大师散步的庭院时,晚课梵音正与王羲之留下的充满玄机的“鹅”字碑共鸣。董其昌也在此写下“鱼乐国”三个大字,同时题写了“清心亭”亭匾。这座历经十三次毁建的古刹,像一尊打坐千年的石佛,任纷争在僧衣皱褶间燃起又熄灭,任诗句在石板缝隙里生根发芽。

    日影西斜时,妙法堂的诵经声与松涛相和。暮鼓声里,最后的阳光正将隋梅的老枝镀成金色。在殿前的空地上,曝晒着新收的稻米。收稻米用的背篓方方正正,比市面上的稍大;铺在地上晾晒稻米用的席篾,都有好几平方米,两边微微翘起,正好护住稻粒,非常有心又别致的设计。这些均是寺里的僧人和香客自己在山里劈竹,运回来自行编制的。我坐在茶寮,捧起青瓷茶盏,闲闲看向院里那一片淡金稻谷粒儿。寺里一位褐衣师傅正走过,仿若带过一阵风般衣抉飘飘。茶烟袅袅,想起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意境: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眼前的情景,让寺庙充满温暖的生活禅意……

    诗人李白留下名诗《兴唐寺》: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举唐游,于中更无别。枿木划断云,高峯顶积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槛外的这一条溪,千年之后,我也见到了。留宿天台山的夜晚,出门去赏李白赏过的月。山林间松风吹过,树影摇曳,宛若隐匿的千军万马,然却又气息平静。站在丰干桥上,天上是上玄月,寺庙槛外的小溪清亮得能看见底儿,似乎浅浅一层般,在月光清辉下,不停地闪动光影。“几回流碎月”——李白说这流水一次次撞碎月亮的倒影。诗人的想象力,真是令人沉醉,美妙极了。

    作者简介:周水欣,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铁路作协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33届学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