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木本花卉,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国色天香,美誉千年。
清诗人王国维曾云:“阅尽大千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邵雍在《牡丹吟》内道:“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人们爱慕牡丹香艳华丽的皮囊,也倾心其花开富贵的美寓。
唐徐夤摹画牡丹的香艳迷人:“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唐朝的诗人徐凝赞叹牡丹艳压群芳:“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我们所熟知的刘禹锡也极力赞扬牡丹绝美多情:“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在我固有的印象里,牡丹久处深闺,柔弱娇美,临风纤细、芳菲四溢,实则她并没有我们所想的不堪一击。你我从小就在歌颂声中赞扬红梅坚韧与绿竹虚怀,并感叹牡丹“美色”,却从未想过,她身上具备不为人知的风采傲骨。
这要从一个遥远的故事讲起:相传武则天初登大宝之际恰值腊月寒冬,一次游园活动,女皇武曌酒酣兴浓,乘醉拟诏勒令后苑百花,必需翌日怒放。众芳慑伏皇威,果真逆天开放,顶风冒雪,竞展红颜。一派气象欣荣、逢迎堆笑的后苑里,只有牡丹,满身骄傲,无畏强权,兀自萧零……
武皇见状,尤为震怒。一气之下,便将触犯龙颜的牡丹贬谪洛阳。谁料其竟在流放途中,于他处生根发芽,甚至还开得繁华似锦!武曌闻此,愈加勃然,命人将其焚毁。当熊熊烈焰无情炙烤大地,冲天的火光也确令牡丹痛苦地挣扎。可旁观者惊觉:花枝焦黑时,残留的花朵竟更加风姿卓然,勾魂夺魄!很难想象,如此誓不屈服、自成宇宙的魄力,竟源自“靠颜值征服世人”的“花魁”!
其实,就算放眼凡尘,都很难寻觅到此等品性的花卉吧。平素柔情温存待世、临危之际本色坚毅!所以,她亦被唤作万般刚强皆作绕指柔的“焦骨牡丹”。
或许有雅士觉得她挺俗气,轰轰烈烈太过张扬,不懂谦和抑制的为人之道:好像偏爱穿红着绿的傻姑,以为只需身着大红大紫,便能春光满庭。可我觉得牡丹并非俗不可耐,也不是我等大众难以高攀的梦中花魁。她貌似高贵傲气,实有和光同尘的大智慧。就这样,美到不可方物的她,一路生花地踏进了市井百姓的心房……
比起那隐逸庐山的秋菊,抑或不食烟火的夏荷,牡丹接地气得多。盛开了,就热热闹闹;展示时,也大大方方。不藏着、掖着,也不会故弄玄虚。她只是满心满眼地爱着,纯粹,真挚,热忱,不悔,痴恋如火如荼的青春与生命,更深爱这五色生辉、悲欣交集的纷繁人间!
身处紫陌红尘,乱花渐欲迷人眼,牡丹无惧非议,永远只做最好的自己!足够自信自洽,自强自足,自由自立!犹如一位冰心通透、渐臻善境的蕙质佳人,熟谙生活的真谛——清醒懂得日子是留给自己的,不必为了不相干的过客而演戏,最终自我折磨、伤害他人。
正是这股爱恨分明的“傻劲”,使她成为愈加鲜活的存在,也更轻易被世俗接纳。雍容不迫,内外兼修,就算是你我一般的无名之辈,也能在她耀目的光环下,照见自身独一无二的灵魂——平凡却不庸碌,执着更显温柔!正气,无愧天地;磊落,振翅如风!
“天下自无双,人间第一香”!牡丹在暮春时节盛放。“谷雨三朝看牡丹”,迟开不争春。事先礼让桃杏梨李,静待她们败落才翩跹来迟,引得诗家以花喻人,极为推崇她的高尚风格。唐代的殷文圭诗云——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还有唐人李山甫:“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诗人陆游还以山蜂彩蝶、纷忙花间的情景,烘托牡丹的倾国倾城、惊世骇俗:“吾国名花天下知,园林尽日敞朱扉。蝶穿密叶常相失,蜂恋繁香不记归。”此外,更有想象力丰富的墨客,把牡丹比作嫦娥、婺女、西施及洛神等传说中的神女仙娥。
明人李贽曾这样写:“忆昔长安看花时,牡丹独有醉西施。省中一树花无数,共计二百单八枝。”而元代诗人李孝光的古诗,更淋漓尽致表达了人们对牡丹情有独钟:“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当然,除了颜值爆表,牡丹还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名贵的中草药“丹皮”为牡丹的根加工制成的,有养血和肝,止痛,痛经,散瘀血等作用,而且还对降低血压,抗菌消炎亦存功效。赏心悦目的牡丹,同时为药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替人们消除病痛……
慨然以赴人生路,弦歌不辍芳华度。占断春光天下知,绮丽如歌盛世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