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旺山景区,除了山脚那一片有人工种植的银杏、紫藤外,山上基本上是原生态,以松树为主,伴有各种灌木。一条盘旋而上的水泥路弯弯曲曲,到了乾元寺变为柏油路,形成一条上山公路的环线。
我从叆叇岭上山,穿过一片毛竹林,在树林中向上行走不到两公里,爬升大约一百多米,便到了山上的一条水泥路。叆叇(ài dài),原意为云雾缭绕的意思,山不高,适合休闲走走,因为在太湖边,据说因为太湖水汽蒸发的原因,经常云雾缭绕。山上登高望远,可见苏州城,远眺太湖。在山上沿着水泥路面行走的那一段,路边的金樱子一片片开满了白色的花朵,树木开始发出绿色的嫩芽,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旺山景区建得比较早,叆叇岭上山的石阶路铺的是乱石,而非现在大部分景区铺设的条石。石头上被人踩得光滑,整片的高大树木不时露出发达的根系,反而觉得有些年代感,在我看来比花费许多铺一片整齐条石台阶要好。一个人走在队伍最前面,觉得有些漫不经心的无聊,迎面两位看似三十多岁的女游客从山上下来,聊着关于拔牙的话题。年纪稍大的那位说想去把智齿拔了,那样会显得脸小。我停住脚步问,前面见光的地方是不是山顶,她们说上面就是平路,往哪边走都行,到山顶还有些路。我们相向而行,当她们从我身边擦肩而过,我回头说了一句:“智齿拔了会脸小的。”一阵哄笑之后,各走各的路。
山上游客很少,在水泥路面徒步那一段,几乎没遇到路人。走水泥路是最无聊的,好在一群伙伴东聊西扯,时间也过得很快,不自觉中突然前方看到一座寺院的尖顶,那便是乾元寺。
乾元寺始建于五代时期,由吴越王钱镠的第六子钱元璙及其子钱文奉所建。钱元璙父子统治苏州六十年,促使当地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留下较好的口碑。钱文奉在七子山顶月光滩建祀墓之所,称广福禅寺,后改名为乾元寺。清嘉庆二十二年重修,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被毁,2001年后修复,2015年重建。重建后的乾元寺气势宏伟,大雄宝殿的二、三层都是信徒供奉的一尊尊佛像。寺院很清净,周边也非常整洁。
从寺院沿柏油马路到一个拐弯处,沿着一条陡峭的山路下山,指示牌显示前方是九龙潭景区。山谷里一片绿葱葱中夹杂着开着黄花的云实树和紫色花朵的泡桐,翠绿、嫩黄、青紫,春天的山景什么都好看。
九龙潭景区其实就是一个小水库,水库堤坝下建了九个石头做的龙头,据说丰水期龙头会出水。倒是水库边上的一个小咖啡馆很有特色,白色的外墙,精致的吧台,小巧的厅堂一角是一个微型书吧,里面和二楼有包间,闲暇安静,不赶时间的话,消磨一个下午挺好的。换个角度看九龙潭,窝在一个山岙里,很适合清闲、恬静、看书、发呆。
出了九龙潭,一条长长的连廊上挂满了紫藤,紫藤花开正当时,而一侧一片刚种植不久的银杏树,树枝上挤满了墨绿的银杏叶子。
据说同里古镇在江南古镇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到达同里已是傍晚五点,朋友在一个咖啡馆等我,然后一起去吃晚饭。时间匆促,没有好好去逛逛。古镇有原住民,人气比较足,内河不宽,沿着内河两岸的排档比较热闹。
在同里太平桥上歇息,来了一位穿着旗袍、气质姣好的阿姨,问我们要不要听曲。她给我们唱了两段曲子,苏州的评弹和绍兴的越剧,打开挎在肩上的小扩音器和小话筒,字正腔圆,有氛围感。她说自己退休前是音乐老师,家就住在同里古镇,并给我们介绍古镇的三座古石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讲了走三桥的习俗。知道我们是杭州来的,说自己前几天也刚刚去过杭州旅游。古镇里有这么优雅的老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对她来说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景区来说是另一种景,一种人文景观,挺好。
这几年看了好多古镇、古街,盲目乱建没有文化底蕴的很多,游客寥寥没有人气也很多,相比之下同里古镇人文气息和商业氛围都不错。时间匆促,没有好好地去逛逛,苏州离杭州很近,不到两小时车程,可以择日再去。
回到杭州,夜色中的杭州车水马龙,高架上的月季已经开花。过不了几日,所有高架上的月季花盛开,一条条延绵不断的花龙,穿梭于林立的高楼之间,把城市的东南西北,用花连在一起,车行其间,赏心悦目。春天是江南最美的季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