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高校如何有效开展研究

潮新闻 作者 廖峰2025-04-18 01:53全网传播量617
00:00
00:00

图片来源:丽水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当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高校在推进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引领创新等方式,为思政教育一体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而研究工作作为这一工程的核心关键,涵盖了工作研究、政策研究以及学术研究等多个维度,对于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研究聚焦于如何优化思政教育的组织与实施,探索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政策研究则侧重于对国家和地方思政教育政策的解读与分析,把握政策导向,出台地方举措,确保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符合教育发展战略。学术研究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深度与创新活力,通过学术研讨、课题申报等方式,推动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发展,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

然而,当前高校在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错位现象。

首先,工作研究缺乏。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实践中,侧重于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忽视了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深入研究。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思政教学方面,特别是结合时下AI技术的研究滞后,导致一些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其次,政策研究滞后。一些高校对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思政教育政策文件缺乏及时、深入的学习与解读,不能很好地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影响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导致一些高校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在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之间认知存在偏差,无法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此外,学术研究过多。一些高校在思政教育研究中过于追求学术成果的数量与水平,而忽视了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导致一些研究成果与地方教育实践脱节,难以真正服务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虽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推广应用,无法为解决思政教育实际问题提供有效方案。

上述研究错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一方面,高校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面临着多重压力与挑战。资源整合压力大,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涉及多个学段、多所学校以及不同的教育管理部门,协调难度较大。各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在实际运作中,需不断加强与市、县教育局、各学校的沟通协调,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评估机制不完善,目前对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评估标准尚不明确,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使得高校在研究过程中难以把握重点与方向。另一方面,牵头高校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师参与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的激励不足,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对于思政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一些教师更倾向于从事其他领域的研究工作。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和科研成果奖励方面,对思政教育研究成果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影响了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研究的积极性。此外,部分高校对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不够深入。由于缺乏对思政教育一体化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解,导致在研究过程中过于关注某个学段或某个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一些高校在思政教育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的教学研究,而对中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研究关注较少,导致整个思政教育体系的脱节。

针对上述问题,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相关高校应聚焦“统筹设计一体规划、育人目标一体贯通、教学内容一体衔接、教育资源一体共享、师资队伍一体建设、育人主体一体参与”,着力打破条块分割,打通学段壁垒,打消场域隔阂,努力构建集中统筹、上下贯通、衔接有序、整体推进的协调育人机制。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充分发挥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作用,研究解决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全省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依托我省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方面优势,搭建全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整合高校、中小学、社会机构等各方资源,设立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思政教育研究论文库等,逐步向学前教育辐射延伸,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完善评价机制研究。各地应设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专项激励基金,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在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与实践中表现突出的高校、中小学及个人。对开展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的教师给予科研经费支持,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相关研究。同时,各高校应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纳入科研成果评价范畴,提高其在职称评定、科研考核中的权重。建立以实际应用价值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注重研究成果对思政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引导教师产出更多高质量、实用性的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成果。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研究。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针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沉浸式实践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互助关系,通过线上指导、线下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帮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树立一体化思维模式,提升教学水平。鼓励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走进高校课堂,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研究,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四是深化政策体系研究。联盟和各高校应定期组织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政策学习活动,邀请政策制定者对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思政教育政策文件进行深入解读。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等方式,帮助高校和中小学管理者、教师全面理解政策要求,把握政策导向。同时,设立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政策研究专项,鼓励高校和中小学教师围绕思政教育一体化政策的贯彻落实、政策效果评估、政策优化建议等开展研究。形成政策研究报告,为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五是推进课程融合研究。高校应组织力量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学段衔接研究,深入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道德发展规律,探索适合各学段学生的思政教育内容与方法。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确保思政教育在各学段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鼓励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发跨学段的思政教育课程,将地方特色文化、社会热点问题等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开展“同课异构”“跨学段教研”等活动,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六是开展社会协同研究。高校应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合作,建设一批“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大中小学师生走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红色教育等活动,让思政教育贴近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邀请道德楷模、行业精英、社区工作者等走进校园,参与思政课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格局。

(作者:廖峰,丽水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丽水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