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设有现代制造业、电气自动化、现代服务业和工业设计四大实训中心以及54个实训室,拥有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一大批先进的设施设备。”4 月 17 日,德国兰茨胡特职业高等中学的10位师生走进平湖技师学院的国家级实训基地,他们将在平湖开启为期三天的文化交流与职业教育探索。
这场跨越万里的职教对话,正是平湖市“双元六共”模式十年探索的具象化呈现。十年前,这里曾面临“企业招技工比招研究生还难”的尴尬,如今却成为全国职教改革的标杆,平湖究竟如何在产教断层中凿出一条融合之路?
“校门”连“厂门”
十年前的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升级与人才断层的夹缝中,开启了一场破解“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艰难探索。
2013 年,平湖经开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德西福格、津上精密等德系、日系制造业巨头相继增资,外资企业入驻的浪潮涌向这片热土。这些企业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暴露出本土技能人才匮乏的问题。“当时企业每年新增大量技术岗位,本地职业院校以升学为主,企业只能去外省‘抢人’。”平湖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龚跃明回忆道,彼时的平湖技师学院也刚完成搬迁,新班子正谋划突破路径。
“全国都在推产教融合,但怎么落地?德国‘双元制’强调‘校企双主体’,正好与我们的需求契合。”龚跃明口中的“双元制”,与传统订单班相比,强调校企全方位联动,如共同研发教材、互派人员教学等深入交流,并非只停留在冠名、学费优惠等浅层次合作。
2015年,学院与德西福格汽车配件(平湖)有限公司签订全国首个德资企业“双元制”合作协议。2018年,首批36名毕业班学生有33名学生入职德西福格,试用期合格率100%,留企率达92%。截至目前,学校已为德西福格汽车配件(平湖)有限公司输送技能人才191名,占车间蓝领工人的六分之一。
在磨合中,“双元六共”模式逐渐成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这六个“共同”,打破了传统职教“学校热、企业冷”的困境。以课程开发为例,德西福格的工程师每周两天驻校,将真实生产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学生曾在课堂上拆解过汽车发动机缸体,而这正是企业当天的加工任务。“我们的教材每年都会更新,因为企业的技术标准在持续迭代。”龚跃明说。
“双元六共”职教改革得以推行落地,离不开学校、政府与企业的多方协同。平湖技师学院在政府支持下建成3万余平方米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而在德西福格、津上精密等多家企业,实训性生产车间、技术研发和培训中心等场地陆续建成,为“双元制”学生提供实训、创新场地。
如今,职教改革的成效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据悉,德国最大的机床制造商德玛吉森精机、日本著名跨国企业尼得科集团等多家企业都在落户平湖经开前签订了“双元制”培育协议,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工资也将达到最高1万元每月,实现了“签约即培养、投产即使用”的高质量定制化服务。
跨国双向“充电”
随着改革的深化,平湖职教改革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国际突围路径。这座县域城市正将传统“技能输出”转化为跨国协同创新的双向赋能体系。
2023年8月,平湖技师学院与德西福格集团签下《中国学员交流实习项目》意向书,开启了浙江首个中德青年国际实习计划。“0.01毫米的误差就意味着重做。”去年12月,首批学员陆杨一在德国总部实习三周后回程,这位数控专业学生带回的不仅是精密制造技术,更有对工匠精神的深层认知。
这种双向交流早已在平湖技师学院形成闭环。去年3月,11名德国兰茨胡特职业高等中学学生走进平湖技师学院。12月,学院李嘉卓等3位学生飞赴德国回访。当中国学生操作着与德国同步的机械设备,德国学生体验着平湖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了“双向校准”。
为培养出优秀技工,职教老师也苦练内功。平湖技师学院已连续8年邀请国外职教专家给老师充电。从课程方案设计到过程安全管理,来自德国的职业教育老师会以项目化的形式,进行实践演练。“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更侧重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些年,“90后”教师顾晓明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模式,他坦言,以前教学生先理论再实践,以成品论成绩。如今,他则更多紧盯方案设计是否详细、实际操作是否安全,更注重过程评价。
多年来,平湖技师学院不断拓宽“双元六共”模式。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开展中德师资培训,合作开设中德班;与德国海外商会共建中德“双元制”考试培训中心,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一系列国际化办学路径,加速构建起“平湖培养、德国实习、经开就业”的人才发展格局。
变旁观者为参与者
十年深耕,平湖 “双元六共” 职教改革改写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从人才培养到技术攻关,从专业设置到社会认同,职业院校不再是产业链的 “旁观者”,而是深度嵌入的 “参与者”。
在津上精密机床(浙江)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里,马鑫辰正在对一款产品检测平台进行自动化升级。“在学校就摸透了这些设备的‘脾性’,进车间就像回家一样熟悉。”这位平湖技师学院“津上数维班”的毕业生,入职不到两年已参与多款工艺治具改造。
马鑫辰坦言,虽然上学时过着学校、企业“两头跑”的忙碌生活,但正是“双元六共”的教学模式,缩短了他与职场间的磨合期,让他能够迅速在工艺优化领域崭露头角。这份成长,也直接体现在了他薪资的稳步增长上,如今,他每月的收入已近万元。像马鑫辰这样通过订单班模式加入津上精密的员工,已超百人。
改革的力量在数字化浪潮中加速裂变。2022年,平湖市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学历+技能”“双提升”教育改革试点县,建成了“增财实学”数字化平台。平湖技师学院通过数字赋能,动态精准掌握企业、社会、学校、学生四个维度的需求和匹配情况,并以此调整专业设置,做到“学校设在开发区、专业设在产业链”。
打开学校专业目录,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无人机操控技术等新专业已然在列,与平湖“低空经济”“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一一对应。目前全市职业院校42个专业对接5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涵盖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服装箱包、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产业体系,专业对口率达99.2%。
“随着平湖经开产业集群的壮大,单一企业订单班已无法满足需求。2019年,学校创新推出‘1+N’集群培养模式,通过开发产业共性课程,培养学生掌握通用技能,等到实习期再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分流学习。”平湖技师学院智能控制学院院长毛亚峰表示。
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已与46家企业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累计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2000多名,企业直接签约率达93.8%。“订单班学员不但就业无忧,而且平均月工资比普通毕业生更高。”毛亚峰说,“双元制”订单班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又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是一种“双赢”。
从“用工荒”到“人才港”,从“跟跑者”到“引领者”,平湖用十年实践证明:当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产业生态的组成部分,就能释放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这种“教育、产业、城市”的共生共荣,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