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午,嘉兴南湖学院举办“教、科、人”一体化推进会暨校院企高层次人才互聘仪式。学校第一报告厅内,科研院所、企业代表、师生代表等100余人齐聚一堂。5名学校教授进车间当“科技副总”,100名企业高管进校园任“产业教授”,12支科技小分队授旗出征。
企业引才用才成本高、高校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学校的科技供给之间存在信息差……当下,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学校与企业资源流动不足造成的矛盾依旧凸显。
作为嘉兴唯一的市属本科高校,嘉兴南湖学院将光伏、人工智能、时尚设计等5大现代产业学院直接建在产业链上,工科专业录取比例从45%升至62%,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度达到90%,筑好为地方产业输送人才的摇篮。同时,学校聚焦问题,探索出一条校院企人才互聘共享的有效路径:一方面,聘请企业高管、领军人才、高级工程师等担任“产业教授”,进校授课;另一方面,选送骨干教师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负责解决技术难题。
嘉兴南湖学院“教、科、人”一体化改革绝非纸上谈兵。会上,校长贾文胜现场“晒”出一组数据:近两年,学校200多名教师已与嘉兴市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对接,开展合作项目196个。贾文胜直言,过去教师常困于“实验室到生产线最后一公里”的转化难题,企业也苦于“技术需求找不到对口专家”。为此,学校推出“教师企业工作经历”工程,明确规定青年教师晋升职称需有行业实践,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带课题进车间”。
“制版裁剪、面料处理等细节在课本上难以呈现,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实训、岗位实践,能够让同学们更快更直接地触摸行业真实所需。”雅莹集团服装技术总监张利华被聘任为时尚设计学院“产业教授”,她表示,接下来将把企业优质项目带入课堂,并把内部智能化生产线、3D数字研发平台向学校开放。同时,还将与学校共建“时尚设计工作室”,培育下一代“中国设计”的代言人。
人才带给企业的红利同样不容小觑。梅启文博士团队研发的“有机废弃物热解处理”装备拿下国家专利,获得的订单最大金额超过300万元;时强博士带队攻克“等速驱动轴感应器淬火过程仿真”的技术瓶颈,每年可节省研发成本约1000万元;侯庆辉博士为结对企业定制营销策略,带来超百万元销售增长……事实证明,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有效打破了企业技术需求和学校科研创新供给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产品迭代、工艺升级、模式创新建起了一座直接有效的沟通桥梁。
嘉兴市政府的支持“火力全开”。据悉,市政府将为企业与高校搭建“绿色通道”,实施“双岗互聘”推动百名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年内联动攻关30项以上技术难题,打造3个以上未来产业标杆场景
会上,嘉兴南湖学院发布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任务清单。嘉兴南湖学院党委书记倪沪平表示,接下来学校将围绕“三个大学”目标,以“工科为主、文理结合”为定位,推进“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包括产业链等多链融合、学科专业适配等。力争到2026年底,实现校院企人才互聘共享,服务百家企业,开发百门课程,推进百余项目,培养千名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