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450亩农田,200多个“地下特工”盯梢!杭州这片油菜花是AI养大的

    潮新闻 赵艺乔 记者 林辰辰 通讯员 汪金金2025-04-16 23:47全网传播量10.5万
    00:00
    00:00
    01田立方农场利用智慧农业技术实现高效管理。
    02田立方农场部署200多个传感器和4个物联网微基站,构建数字神经网络,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情况,降低人力成本50%以上,提升生产效率40%。
    03油菜花等作物拥有专属数字档案,系统根据数据提供动态管理,预计每亩油菜花籽产量将达300斤。
    04智慧农业技术不仅限于监测,还计划拓展至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数字营销等环节,构建完整农业科技生态体系。
    05田立方引入智慧运营系统,整合作物大棚、种植分布等要素,推动园区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未来种植大户可实现全数字化管理。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春风拂过,掀起层层叠叠的金色浪花,举着自拍杆的姑娘,微微屈膝,试图让整个身体与花海同框……近日,杭州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以下简称“田立方”)的千亩油菜花进入最佳观赏期。

    田立方农场的油菜花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当游客们沉醉于金黄花海的春日浪漫时,200多个潜伏在田中的“传感器特工”,正在编织一张数字天网,让每一株油菜都学会"开口说话"。

    油菜花 “渴不渴”?土壤营养是否充足?病虫害又在何处活动?借助田立方的运营方、杭州乡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乡融农业”)研发的传感器和集成AI技术的智慧管理系统,这些问题都能被清晰洞察。

    给农田派“特工”

    1-1b区域土壤温度23摄氏度,叶面温度25摄氏度,A区域有发现有1类病虫害……走进田立方的智慧控制中心,油菜花田里的传感器“特工”正在向人类"打小报告"。

    “我们利用这些传感器,即使不到现场,也能够实时掌握作物的生长情况。”乡融农业综合管理部负责人李璋玥介绍,在田地里,地下埋设了200多个传感器,同时地面设置了4个物联网微基站,它们共同构建起一个数字神经网络。

    她表示,通过这些传感器的分析作业,可以将土壤情况、叶面湿度、病虫害踪迹等数据实时传回大数据中心,随后,集成了AI技术的智慧管理系统会依据这些数据,给出相应的种植管理建议。

    智慧控制中心的大屏

    依托系统的智能化决策,田立方作物耕种管收的精准化程度显著提高,不需要大面积人工巡检,人力成本降低50%以上,同时精准调控水肥等,使生产效率提升40%。

    早在2023年,乡融农业就联动临平移动,研究农作物传感器和智能管理系统。据介绍,田立方农场就是以未来农业为主要特色的都市田园综合体,主要业态涵盖规模种植、智慧农业示范区、太空农业基地等设施农业产业项目。

    “设置传感器和智慧管理系统,目的在于打造无人智慧农场,积极响应田立方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农场总面积达3000余亩,目前这450亩是第一批实验田,希望通过技术,给予更加精准的数据分析,避免过去‘靠天吃饭’存在的一些困境。”李璋玥说道。

    油菜花的“数字人生”

    从破土萌芽到结荚丰收,每株油菜都拥有专属数字档案。搭载在系统上的AI平台可以综合回传数据、气象数据等,对油菜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

    “开花期的土壤含水量一般在18%-27%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系统就会发出预警,我们再通过智能控制板块进行一键控制。”李璋玥说道。

    田立方的油菜

    不仅如此,通过对积累数据的深度分析,该系统还能生成油菜花等作物的科学种植方案,指导农户优化播种密度、施肥周期等关键环节,并通过持续监测与品种适配,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产量保障。

    效果直接反映在产量上。“油菜花将于5月迎来丰收期,预计每亩油菜花籽产量将达300斤。” 李璋玥表示,这些在地下的传感器,续航可达4年,无论遭遇风吹日晒还是暴雨侵袭,都能稳定运转,正常工作。

    此外,这套监测系统并非只适用于油菜花,其他各类农作物同样可以借助它实现精准监测。

    探索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各种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让种植户们逐渐摆脱了过去 “靠天吃饭” 的被动局面,但这并不是终点。

    李璋玥坦言:“智慧农业种植只是第一步,后续我们还计划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数字营销等环节进行拓展,构建一个完整的农业科技生态体系。”

    田立方农场全景

    目前,田立方已新引入一套园区智慧运营系统。该系统将作物大棚、种植分布、人车流量等诸多要素整合至一个一站式管理平台,借助系统自身的智能化功能,对各类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精准研判与及时预警,推动园区管理向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接下来,我们希望将这套系统与农产品供应链深度结合。”李璋玥进一步表示,“通过技术,未来种植大户可以一键追溯种植数据、采摘时间、加工流程等,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销售的全数字化管理。”

    现如今,农业种植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样子,田间的科技创新,正推动农业从“体力活”转向“技术活”,一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田园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