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菱珑湾景区,便能沉浸式领略非遗文化与湿地风光的独特魅力;走进麦家村,特色农耕文化扑面而来,令人过目难忘;漫步池湾村,千亩农业采摘园里,满是欢声笑语,人们尽情享受采摘的快乐……
眼下,在党建引领下,沿着银杏天鹅湖、西千亩荡、东千亩荡以及南官荡北荡,以胜丰村为核心将周边的上睦、栖真、池湾、麦家四村和麟湖社区串联起来,一条独具韵味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精彩呈现,吸引着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前来打卡。
油车港镇 供图
热火的景象,让胜丰村书记范治新无比自豪:“一个村富了不算富,要带着兄弟村一起富,资源共享、组团出圈、抱团致富,才叫好!”
“大胜丰”群雁齐飞,离不开党建引领的推动力。秀洲区油车港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镇深入探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效路径,以胜丰村为核心联动周边四村一社区,打造了一条“环荡共富强村示范带”,实现从“资源分散”到“抱团共富”的机制创新,释放出乡村振兴的乘数效应。
油车港镇 供图
凸显个性,村庄发展别具看点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得益于油车港镇多年来坚持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如今“大胜丰”的成员,可以说各有特色,提起每个村名来,特色景点、人文景观就立刻浮现眼前。
每逢假期,胜丰村总是游人如织,游客自发前来采摘、露营,这番美丽的景致背后,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和付出。“谁又能想到,过去河浜里污水直流呢。”胜丰村老党员凌永福说,借助“千万工程”的东风,胜丰村两委班子带着村民一道拆猪棚、抓改造,全村腾退485户养猪户和500多台喷水织机,多措并举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成功创建3A级景区村庄,换来了水清岸绿的诗意画卷。
借力而上,村村旧貌换新颜。记者来到与胜丰村一河之隔的麦家村,站在村里的景观平台向四周望去,满眼葱翠,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尤其是村里打造的稻田艺术、文化堤岸等特色景观,提升了麦家村的辨识度,也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环境美了,还要想办法让村民富起来。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可持续发展难的困境,胜丰村深入推进“共富工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市场化品牌运营,推动村集体持续增收、低收入农民不断增收。
以党组织为核心引领,组建“菱”里连心、屋园艺等4个共富工坊,引导村民种植阳光玫瑰、蓝莓等高效益农产品,形成规模种植及水果采摘园600余亩,帮助300余名村民就业。此外,村党委牵头成立产业致富联合体,与真真老老等本地企业建立农企合作社,打造200余亩的稻鳖共生种养基地,花卉、南湖菱等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农产品年产值达3000万元,促进户均增收6000余元。
花开蝶自来。如今,放眼“大胜丰”这条“环荡共富强村示范带”,蓝莓共富园、胜丰农场、南湖菱种繁育基地等一批优质农业项目落地,“项目经纪人”贴心服务,共同构筑起春天里最美的拼图。
文化活村,文旅融合前景广阔
在推进“环荡共富强村示范带”的建设中,油车港镇既注重胜丰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又鼓励每个村向内挖掘各自的文化特色,向文旅融合要新的发展潜力。
“乡村景色再美,没有文化支撑,就没了灵魂。”范治新感同身受。在多年前,胜丰还是藉藉无名的小村,而后,通过深化“菱距离·画共富”党建品牌,紧抓农民画、糖糕版雕刻技艺、造船技艺等三张非遗“金名片”,打造了三大非遗馆,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村。去年吸引游客超过20万,助村集体增收超300万元。“放下锄头、拿起画笔,绘就美好生活”。农民画家缪惠新受邀担任胜丰村的文艺村长,偶有空闲,他还会到其他几个村传授绘画要领,让农民画成为环荡五村的标配文化元素。
栖真村内,依水而生的老街见证着历史的繁华与未来,每当晨曦微露,栖真寺的钟声悠扬响起,仿佛在重新唤醒一次沉睡的历史。麟湖社区则通过片区村社党委“搭台”、农民“出摊”、群众“赶集”的方式,把农产品送到小区居民“家门口”。
串珠成链,抱团出圈。为了让各村文旅资源融合贯通、释放乡村旅游最大效应,上个月,一个涵盖“四荡五村一社区”的“春日骑行路线图”对外发布,将各村特色美食、湖畔美景串联在了一起,打造“可停留、可体验、可复购”的深度旅游场景,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新的旅游范式,正改写秀洲乡村旅游格局。找一个周末,骑行至菱珑湾里赏一番春日美景,赴麟溪追光“绿野仙踪”,到池湾村口看一场落日,在水乡老街迎一卷晚风,岂不快哉?
科创强村,畅通“大胜丰”发展脉络
在秀洲蓝城现代渔业科技园的科技园内,一尾尾鲈鱼欢快地游荡在统一规划的圆形养殖池,不时跃出水面,溅起片片水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传统养殖基地不同,旁边还有遮阳庇荫的顶棚、运转有序的循环水设备。“这里养出的鲈鱼肉质鲜美、口感极佳,深受客商青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座投资1.2亿元的渔业科技园,是油车港镇“环荡五村”抱团发展升级版的生动成果。去年,“环荡五村”联合成立秀洲本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参与到秀洲蓝城现代渔业科技园项目中,采用“政府引导+科研院所+村企共建”共富新模式,激活湖荡资源价值。该项目将带动每村年增收12万元。
推动科研转化与产业升级双向奔赴,激活科创动能,让传统“土特产”升级为高端产业链。“我们还和北理工长三院开展党建联建,选派青年教师和博士团驻村担任“科技村长”,定期举办“技术门诊日”,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农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范治新说,另外与省农科院展开深度合作,建设南湖菱良种繁育基地,实现亩产提纯南湖菱菱种800斤,可供应近1000亩的种植需求。
推动科研“才富”转为产业“财富”,在“胜丰农场”“麟湖小筑”等创新创业平台,如今正活跃着40余名农创客、文创达人,通过链接专家资源,为新农人等提供技术支持,激活了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连一片,富一方。从环境治理的“全域协同”到文旅产业的“场景创新”,再到科研赋能的“利益共享”,“大胜丰”以片区组团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从“一村一湖”“五村伴湖”到“片区联湖”,不仅破解了网红村“昙花一现”的难题,更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