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政已阅丨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一纸婚书背后的时代变迁

    潮新闻 记者 王啸2025-04-15 01:35全网传播量76.1万
    00:00
    00:00
    01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5月10日起正式施行,实现婚姻登记“全国通办”,领证不再需“户口簿”。
    02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部法律《婚姻法》颁布,历经多次修订,婚姻登记制度不断完善。1955年颁布《婚姻登记办法》,要求双方亲自到登记机关申请;1980年及1986年修订时,需提交多项证明材料;2003年取消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强制婚检退出。
    032016年起,我国探索异地登记,北京、杭州等地率先试点市域内通办;2020年浙江率先试点全省通办;2021年21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跨省通办试点。
    04户口簿的取消体现国家政务服务的优化,通过部门信息共享实现全国范围内人口信息核验。新条例还推动婚姻信息全面共享,体现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提高。
    05婚姻登记制度变迁不仅简化行政流程,更反映社会治理理念的跃迁,首次提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展现国家对民众幸福婚姻家庭的关切。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公布,5月10日起就要正式施行,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此次修订是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重大调整,针对婚姻登记程序、服务模式等进行了调整优化。随着《条例》的正式施行,婚姻登记将实现“全国通办”,领证不再需要“户口簿”。

    每次婚姻登记制度变动,都是社会现实变迁的缩影。

    这些年来,婚姻登记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又折射了什么样的社会治理思维?

    许多人或许并不知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首部法律,正是《婚姻法》。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我国逐步进入“人民公社”时代。在人民公社时期,结婚可不仅是两个人的事儿,还得通过单位或公社这一关。

    据权威学术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研究文章《婚介、择偶与彩礼: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青年的婚姻观念及行为》所述,当时结婚,男女双方领取结婚证前,必须先在大队开具婚姻介绍信。

    同一时期,有些地方还得提供政治审查材料,像家庭成分证明,得确保政治上靠谱。

    此后,为确保《婚姻法》的有效实施,国务院批准出台了多部行政法规。1955年,我国颁布的《婚姻登记办法》,就是第一部规范婚姻登记管理的行政法规,详细规定了登记程序和所需材料,明确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都要亲到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填写结婚申请书申请登记。

    随着时代的发展,说法略有变动。1980年修订的《婚姻登记办法》明确规定,共同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

    当然,这一时期人口流动规模也相对较小。

    关于婚姻登记的变革,还有一个关键词:“证明”。

    我们来关注两次修订。

    1980年修订的《婚姻登记办法》写道:须持本人户口证明和所在生产大队或工作单位出具的关于本人出生年月、民族以及婚姻状况的证明;

    1986年,除了身份证或户籍证明外,还需提供所在单位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写明本人出生年月和婚姻状况的证明。

    这两次修订,都把“开具证明”当成了结婚登记的必要条件。

    随着婚姻登记制度的不断探索完善和居民身份证普及,婚姻登记所需证件材料越来越齐全。

    比如,户口证明和居民身份证就成了必备材料。1994年2月,《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正式发布,规定男女双方申请结婚时,必须持有户口证明和居民身份证。同时,在实行婚前健康检查的地方,申请结婚登记的当事人,必须到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婚前健康检查。

    此时结婚,新人需要开办多项证明,流程较为繁琐。

    在婚姻登记变革的关节点中,2003年值得重点圈出。这一年,我国婚姻登记制度迎来重大创新。

    当年10月,《婚姻登记条例》正式颁布开始实施,要求婚姻登记要简化程序,取消了婚姻登记时提交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证明的规定。同时,强制婚检也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户分离加剧,婚姻登记制度随之革新:从市域、省域通办、跨省通办逐步迈向全国通办。

    2016年《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探索异地登记,之后北京、杭州等地探索内地居民婚姻市域内通办,2020年经国务院批复浙江率先试点全省通办。2021年6月起,21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开展2轮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有效破解了异地登记难题。

    如今,根据最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内容,男女双方办理婚姻登记取消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限制,不仅无需再提供户口簿,甚至能拿着身份证直接实现“全国通办”。

    婚姻登记的不断优化,是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见证,也是对人口流动现状的适应,其背后体现的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优化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比如,户口簿的“有无”体现着国家政务服务的优化。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居民身份证已逐步实现了身份信息集成统一、多证合一。民政部、公安部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人口信息核验。

    对于网友关注的不用户口簿可能导致重婚、骗婚等现象,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蒋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骗婚、重婚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达到法定婚龄的男女都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父母依法也并不享有“结婚同意权”。

    “本次修订除打破了婚姻登记的地域限制、材料限制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在驻外使领馆登记的婚姻信息、公安机关的婚姻信息以及在法院调解或判决离婚的信息共享也将全面实现。”浙江省律师协会婚姻家事专业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律师协会家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超律师告诉记者,这背后体现的是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的提高。

    在刘超看来,条例的修订也对婚姻的稳定性及婚恋观带来深远影响,新条例首次提出了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这展现了国家对民众幸福婚姻幸福家庭的关切,期待通过制度建设、家庭辅导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以及社会各界力量一道构筑美好家庭。

    婚姻登记制度的变迁,恰似一部鲜活的社会发展史,每一步改革都精准回应着时代命题,这不仅是行政流程的简化,更是社会治理理念的跃迁。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浙江今年首次工作交流会,这10位县委书记发言
    今年各项重大改革进展如何 浙江专题研究部署
    “开盒挂人”成新型网暴 信息安全又迎挑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