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能抗零下9度低温的枇杷、亩产900公斤的水稻……浙江省农科院发布2024年度科研进展

    潮新闻 赵艺乔 记者 林辰辰 通讯员 王语嫣2025-04-14 11:19全网传播量1.2万
    00:00
    00:00
    014月14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发布2024年度重大科研进展,涵盖多个学科领域。
    02省农科院畜产品质量安全团队通过肠道菌群干预技术,实现猪减“膘”长肉,地方品种猪的肥膘降低8.9%,提升生产效率。
    03园艺所枇杷育种团队培育出抗零下9度低温枇杷新品种,平均单果重50g,适种范围扩展至高海拔山区及长江以北。
    04“华中优9326”水稻亩产可达900公斤,集优质、高产、抗病等优点于一身,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超级稻品种,通过数字化+生物育种技术选育。
    05省农科院作物所团队将致力于提升水稻表型鉴定精准性,为未来水稻精准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06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付仲文处长和浙江大学吴飞教授,分别以“重大科研项目管理”和“人工智能”为主题作学术报告。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猪可以通过营养调控实现“减膘长肉”、在高海拔山区也能种植的白肉枇杷、“华中优9326”水稻亩产可达900公斤……4月14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下称:省农科院)2024年度重大科研进展发布大会在杭州召开。

    活动现场 图源:通讯员供图

    记者从现场发现,本次发布的六项成果涉及水果供应链保鲜、畜产品质量安全、枇杷育种与栽培、菜用豌豆种质资源研究、畜禽呼吸道疾病防控、籼粳杂交稻新技术育种多个学科领域,从基础研究的新机制新理论到实践应用的新技术新突破,可以窥见浙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活动现场 图源:通讯员供图

    “当前猪肥膘的利用率较低,市场需求量较小,猪减‘膘’长肉成为新需求。” 省农科院畜产品质量安全团队创建了一套通过肠道菌群干预来减少猪肥膘(皮下脂肪)的技术。

    “我们收集了数千份猪便便,分析其中的微生物,并与猪肥膘进行关联,发现‘丁酸梭菌’是调控猪脂肪沉积的关键菌。” 省农科院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主任肖英平介绍,基于这一发现,他们通过开发“丁酸梭菌”与其他益生菌组合的饲料添加剂,可以调控猪肠道菌群结构和机体代谢,从而减少猪肥膘。

    金华猪。 图源:受访者提供

    “益生菌添加这种营养调控的方式用于猪的实际生产,操作方便,在养猪业中易推广应用。”肖英平表示,通过肠道菌群干预的方式,地方品种猪的肥膘降低8.9%,有效实现猪“减肥”长肉,提升生产效率。

    眼下,枇杷季即将来临,园艺所的枇杷育种与栽培团队也带来了好消息。

    白肉枇杷新品种果子。图源:受访者提供

    他们培育出迎霜、迎雪、冰蜜、冰泰和漫山虹系列大果优质抗零下9度低温枇杷新品种,“颜值”和实力并存。新品种解决了我国白肉枇杷存在的果形偏小问题,平均单果重达50g,而且抗寒性从-6℃提升到-9℃。

    “枇杷对温度环境要求高,南亚热带的福建品种到浙江不适应冬季低温环境。北亚热带浙江的品种,引进南亚热带地区,因不适应花期高温效果就差很多。” 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陈俊伟说道。

    “冰蜜”余杭仁和现场照片。 图源:受访者照片

    他介绍,从2011年起就开始杂交育种,2017年从1500多棵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此次新品种,新品种经历多次低温的考验,表现出极强的抗寒性,可抗零下9度低温。该品种克服了枇杷种植地理环境局限,将适种范围扩展至高海拔山区及长江以北地区。

    优质、高产、抗病、耐高温、耐陈化……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 “华中优9326”,可谓是水稻中的“三好学生”,在会上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该品种属于籼粳杂交稻,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超级稻品种。

    取水稻花粉做杂交。 图源:受访者提供

    如果说,过去育种家是“看见后再选择”,那么现在就可以通过AI“先预测再验证”。

    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副研究员黄福灯介绍,团队通过数字化+生物育种技术,利用实验室基因检测、数字化手段,团队可提前淘汰一部分表现较差的“选手”,从而大大减少后期田间鉴定和筛选范围,极大提高筛选效率,加速育种进程。“华中优9326”便是在这样的选育方式中“脱颖而出”。

    田间性状记载。图源:受访者提供

    四月,时值水稻南繁的选种关键期,黄福灯向记者透露,即将启程返回海南南繁基地开展试验田选种工作。

    他表示,接下来,团队将致力于提升水稻表型鉴定的精准性,通过相关技术,对水稻外观、生长特征等进行更准确、更细致的分析和测量,为未来水稻精准设计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杂交稻育种中,为做杂交准备的不育系剪颖。图源:受访者提供

    从读懂生命开始,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着手去赋能人们的美好生活。期间,多位重大科研进展完成人表示,将继续站稳科研立场、找准科研方向、产出科研成果的重要实践,以实际行动和重要科研成果,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继续弘扬科学家精神。

    会上,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付仲文处长和浙江大学吴飞教授,分别以“重大科研项目管理”和“人工智能”为主题作学术报告。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中国科学家成功“拼”出小麦完整基因组“拼图”
    种下共富梦 临平崇贤智能育苗工厂春耕备耕忙
    衢州育出超级稻!“中组100”入选2025年度超级稻确认品种名单
    浙里油菜花上新,你的春日“合照搭子”不止好看还好吃?
    春耕进行时 看杭州如何沃野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