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调解协议一签,我们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近日,宋阿姨等40名工人在协议书上落下签名,眉眼终于舒展开,露出了笑颜。
就在3小时前,这支浩浩荡荡的维权队伍还紧锁眉头、匆匆忙忙地涌进嘉兴市南湖区社会治理中心,此刻却已化作春风拂面。这戏剧性的转变背后,正是南湖区人民法院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的生动注脚。
架构融合,打造“一站式”解纷枢纽
社会治理中心一楼大厅
“您好,诉讼服务大厅在二楼,电梯在右手边。”
“劳动纠纷在左手第一个窗户,我先带您去取号。”
上午9时,南湖区社会治理中心服务大厅已进入高效运转状态。这个“一站式解纷综合体”,日均接待群众超百人次,却始终保持着令人安心的秩序感。
2019年,南湖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以“2名员额法官+2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的团队化模式入驻区社会治理中心,将服务空间由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向社会治理中心延伸,服务主体由各部门单一运行向跨部门高效协同延伸,积极开展以案释法、诉调对接、指导调解等工作。
入驻后,法院将司法服务“基因重组”,横向集合法律咨询、民商事立案审查、诉讼服务、调解指导等诉讼事务,纵向联动劳动仲裁、公证鉴定、执业律师等多元调处力量,让群众充分享受“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今年年初,南湖法院还在立案环节设置“调解建议书”,配套“调解员名册”和“解纷流程图”,让当事人“一图读懂”解纷路径,试行以来实现引调分流率46.3%,引调成功率44.7%,将司法服务深度嵌入基层治理末梢。
机制融合,构建多元化解纷生态
长三角解纷工作站的律师在调解纠纷
“感谢法官和调解员,原本以为案件解决得好几个月,没想到从立案到调解成功仅用11天!”薛某手握调解协议书笑着说。这起本可能陷入拉锯战的保险追偿纠纷,在“法院+保险”联动机制下快速消融。
2023年2月,薛某因一起交通事故,被保险公司告上法院。南湖法院立案受理后,启动“法院+保险”联动机制,经征询当事人意见,将案件委派给嘉兴市保险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南湖工作室,由调解员先行调解。最终,在调解员与派驻区社会治理中心的法官紧密联动、协同推进下,双方达成调解,薛某当场履行赔偿款,矛盾纠纷成功化解。
南湖法院主动联合南湖区社会治理中心,与区工商联、区司法局、市保险行业协会等展开深度对接协商,通过搭建沟通桥梁,积极探索创新解纷模式,推动建设工程、买卖合同、保险合同等民商事案件“行业纠纷行业解”。这一举措不仅充分发挥了各行业在专业知识与资源上的优势,还极大地提升了纠纷解决的效率与精准度,不断拓展了矛盾化解的 “朋友圈”。
与此同时,南湖法院还依托嘉兴市禾谐调解中心、长三角跨域解纷工作站的专业力量,将大量民商事纠纷就地化解,深受群众好评,商人纠纷商会解机制还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民商事案例。
“在基层治理中,单凭单一主体 ‘孤军奋战’难以破局,只有把解纷力量整合起来,建立起有效的运转模式,把社会矛盾纠纷层层吸附过滤,才能充分发挥法院作为矛盾纠纷化解‘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南湖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虞峰表示。
数智融合,激活智慧解纷新动能
在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百庭进百村活动
“没想到现在解决纠纷这么便捷高效!”在凤桥镇司法所共享法庭内,刚刚签署完调解协议的当事人李某感慨道。这起因邻里之间砌围墙引发的矛盾,通过社会治理中心“民声一键办”专职服务队与调解员的协同处置,在法官远程指导下当天便实现案结事了。
为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南湖法院深化“民声一键办”与共享法庭联动,持续提升司法服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推动司法资源配置更加契合基层群众实际需求。
“联动融合本质上是为了实现司法资源的精准滴灌。”南湖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陈远解释道,由熟悉案情的民声服务队员与专业法官组成“1+1>2”的调解组合,既能发挥基层工作者“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又能确保法律适用的准确性。除司法所外,南湖法院整合区社会工作部、公安分局、人社局等部门,加强对“民声”矛盾纠纷的联合调处,提升法院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提高解纷效率,降低司法成本。
为了培育更多“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南湖法院构建“共享法庭+”多元协作机制,通过对接社会治理中心、人大代表联络站等基层治理平台,常态化开展“百庭进百村”“安商驿站”等主题普法活动,将法治理念播撒在田间地头。
暮色渐浓,社会治理中心的灯光次第亮起。宋阿姨和工友们的身影早已融入街巷的万家灯火,而二楼的法官正在审阅着明天开庭的案卷,调解员在“解纷地图”上标注最新进展。在这方天地里,法治温度与市井烟火交织升腾,新时代“枫桥经验”正演绎着“定分止争”的司法为民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