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家长建议取消“护学岗”,公共服务不足如何弥补?

    潮新闻 评论员 陈江2025-04-14 04:48全网传播量15.9万
    00:00
    00:00
    01近年来,多地家长在网络反映护学岗问题,质疑其必要性。护学岗在执行中异化为家校矛盾的导火索,实际折射出教育管理中公共服务不足,以及家校协作责任界定不清。
    02双职工家庭成为反对护学岗的主力,护学岗对家庭资源的隐性要求加剧了阶层差异,进一步放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家长手持小旗指挥交通,暴露了护学岗实际效能困境,以“业余代专业”的模式难以治本。
    03深圳、杭州等地已尝试推出护学岗优化方案,如数字化预约签到、交警主导家长辅助、增设智能信号灯等,探索以专业力量为主、家长志愿为辅的新模式。
    04护学岗争议呼唤更科学的制度设计,关键在于找到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日本“学童拥护员”制度由政府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学生交通安全,可为中国提供借鉴。
    05护学岗争议实质是公共治理跟不上教育需求的表现,应回归公共服务的本质,厘清各方责权边界,探索可持续的家校协作模式,确保“自愿”原则得以落实。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网页截图

    家长“护学岗”再起风波。近日,多位深圳家长在网络留言板上留言,建议取消家长在校门口站岗执勤的义务。对此,深圳多区教育部门作出回应,强调该制度遵循自愿原则,旨在保障学生交通安全。无独有偶,浙江日前也有不少家长在网上反映护学岗问题,质疑“护学岗”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实际上,近年来,家长护学岗在全国各地引发的争议从未间断。这一制度本为保障学生安全而生,却在执行中异化为家校矛盾的导火索。表面上看,争议焦点是“家长是否该执勤”,实际折射出教育管理中公共服务不足,以及家校协作在安全责任界定方面模糊不清。

    教育部门反复强调护学岗遵循“自愿参与”原则,但现实中,班级群接龙、家委会动员等机制,往往将“自愿”异化为道德义务。家长担忧缺席执勤可能影响孩子在校处境,这种心理压力使制度沦为“隐形强制”。不少家长坦言:虽不强制,但谁敢当那个不配合的“显眼包”?这种“被自愿”现象,渐渐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善意。

    双职工家庭成为反对者的主力。他们不得不请假或委托老人代劳,而后者因体能不足反而可能引发新的安全隐患。更深层的冲突在于,护学岗对家庭资源的隐性要求加剧了阶层差异,富裕家庭可灵活调配时间或雇人代劳,普通家庭则需硬扛压力。此等情形,进一步放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家长手持小旗指挥交通的画面,暴露了护学岗实际效能困境。多数家长缺乏交通管理培训,面对违规车辆无处置能力,甚至因不当干预加剧混乱。有家长指出,参与执勤的多为老年人,“挥旗更像行为艺术”。当专业警力与学校安保力量不足时,公共安全责任被转嫁给业余群体,这种以“业余代专业”的模式,既难治本,也模糊了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

    争议并非否定护学岗的价值,而是呼唤更科学的制度设计。从报道来看,深圳部分学校已推出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小程序自主预约时段、扫码签到,并为特殊家庭开通豁免通道。杭州则尝试由交警主导护学岗,家长仅辅助维持秩序。这些探索揭示了两大优化方向:一是以专业力量为主,家长志愿为辅;二是利用技术提高调度效率,减少对家长日常生活的干扰。

    护学岗的存废之争,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日本“学童拥护员”制度或可借鉴:由政府出资聘请专业人员,经培训后专职负责学生交通安全。深圳亦有家长建议增设智能信号灯、扩大交警执勤覆盖。此外,还可整合社区志愿者、退休人员等社会力量,或通过错峰上下学、优化交通动线等技术手段分流压力。

    说到底,护学岗引发的这些争议,其实就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公共治理跟不上教育需求的一个表现。解决这个问题,不应简单在“取消”与“保留”之间做选择,而是要回归公共服务的本质。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厘清各方责权边界,探索可持续的家校协作模式。当制度设计真正尊重个体选择时,“自愿”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家校共育也方能回归其本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