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3时,在温医大附一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里,随着常规探视时间结束,患者家属们开始了另一波交接——刚刚探望过的家属陆续退出病房,准备进去陪护的家人正在护士的指导下穿上隔离衣、戴好口罩。
自2023年6月以来,这家医院的EICU大门每天都会向患者家属打开,打破传统的急危重症监护室24小时无陪护管理模式,试点亲情陪护。
亲情陪护发起人、温医大附一院急诊学科带头人卢中秋教授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推开那道厚重冰冷的门,让温暖和爱唤醒希望。
家属在EICU里悉心照顾患者。温医大附一院供图
EICU里紧紧握住的手
那是亲人间最感人的携手相伴
这天,是陈妈妈在EICU里陪护的第5天。她静静地坐在床边,握着孩子的手。病床上,17岁的小豪(化名)时而睡着,时而醒来,看见妈妈,总是会安心一笑。
5天前,小豪突发病毒性心肌炎,被家人从苍南送到温医大附一院急诊。“医生说要转进EICU,我当时眼泪唰一下就流下来了,孩子突发疾病,心里肯定很害怕。”陈妈妈说,当时自己整个人都是蒙的,“医护人员告诉我们急诊重症监护室允许延长陪伴时间,一下子就安心了很多。”
第一天,陈妈妈不敢进去,让孩子爸爸进去陪伴。一直到晚上10点,爸爸从EICU里出来,他告诉妻子:“孩子今天做了各项检查,也已经在进行治疗了,孩子很勇敢。”接下来几天里,爸爸每天利用1小时探视时间进去给孩子加油打气,妈妈随后到床旁陪伴,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小豪的病情逐渐好转。医生通知陈妈妈,孩子下午可以转去普通病房了。
在小豪的斜对面,有一对从乐清过来的老夫妻。妻子因肺部感染引起心衰,从3月9日转入EICU,进行了气管插管治疗。
丈夫赵阿公每天下午3点准时进来陪护。阿公会帮忙看着阿婆,常常温柔地提醒她:“别乱动,这个机器的管子不能碰。”
他一直握着妻子的手,不时给她轻轻捏一捏。“老伴老伴就是要老来伴,我陪着她,给她信心。”
下午4时的EICU里,病床旁陪护的亲属们,时而轻声叮咛,时而给患者拍背捏脚,亲人间携手相伴的情感在这一刻变得具象化。
开启一扇门
理解和信赖长出温暖的新芽
年前,在家摔了一跤的91岁吴阿婆,被送到医院后直接转进了EICU。抢救治疗的两个多月里,阿婆女儿陈女士和弟弟轮流进入陪护。
“以前我们家属只能在门外,揪着心,不知道里面发生什么。进去陪伴了,才知道医生和护士有多不容易,医生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病人能早日康复。”陈女士回想起大年初一,母亲的主管医师孙医生一大早来到EICU里,为母亲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心里涌上一股暖意。
医患之间,一份理解和信任,如春日的藤蔓悄然生长出温暖的新芽。
副护士长胡颖颖深刻感受到这沉甸甸的信赖。前不久,一名重症感染休克患者,因担心亲人不在身边,在生命危急时刻拒绝进入EICU救治。为了患者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医护团队开启了“生命至上”的绿色通道——该患者家属可以进入EICU陪护。
当患者抗拒治疗时,亲人的解释和劝说,就成了最有效的“良药”。在守护生命的这道防线上,医护团队和患者家属成为了最亲密的“战友”,彼此默契配合。
温医大附一院供图
有限制的陪护
规范化的尺度和人性化的温度
EICU,是急危重病人集中收治的地方。当亲人被紧急转入EICU,一道门关上后,家属只能在狭长的走廊里,漫长的等待着。
卢中秋教授酝酿亲情陪护的想法,最初就是来自看见发生在这道门内外的一幕幕——门外被家属们围得水泄不通,着急、焦虑、疲惫;门内患者有的充满恐惧、有的语言不通不配合治疗。“能不能打开一个通道,让爱进来?”
按照传统管理模式,急危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人往往由于病情危重、救治过程复杂、难度大,是不设陪护的。“急诊重症患者的特点是起病急,病人和家属特别焦虑,和其他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人情况有一些不同。所以,根据综合评估,在我们这里试行了陪护。”胡颖颖说,家属在第一次进入陪护前,护士会给家属进行一次陪护须知宣教。这份须知规定的很详细,如每床允许一名家属陪护,不随意穿脱隔离衣自行进出,有床旁检查、有创操作、抢救等特殊情况时要配合医护人员引导离开监护室,不能干扰正常医疗护理工作……“有限制的陪护,为监护室里的患者筑起了安全防线。”
自开展以来,温医大附一院EICU开展亲情陪护3000余例次,惠及患者1500余人。当这道门开启,患者的“心门”也随之打开。数据显示,患者谵妄(急性脑功能障碍)发生率下降,家属满意度大幅上升。
护士黄明榕说:“一名63岁的陪护家属在患者转出EICU前,对着监护室里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鞠躬致谢,那一刻让我明白,医学的温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有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