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千万工程”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密码,凝结着乡村价值再造的系统方略与创新智慧。自实施以来,“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的乡村环境,引领浙江乡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更以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模式,为全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范例,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样本。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发挥“千万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其蕴含的科学理念、有效方法和成功路径,推广至全国各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作为“千万工程”演进历程的生动缩影,李祖村通过生态价值转化、业态融合创新、治理效能提升的递进式探索,不仅完成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蝶变,更以独具创意的乡村经营理念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形成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闭环,绘就出新时代和美乡村新画卷,成为浙中乡村全面振兴标杆。
古村绿韵蝶变
产居共融擘画共富新篇
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的协同演进,是李祖村破解资源约束的核心路径。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李祖村以此为契机,系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古建筑保护性开发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塑形、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的振兴之路。
李祖村从“脏乱差”痼疾破题,以村口小水塘改造为突破口,建成生态洗衣房,带动全村水系治理;针对垃圾分类难题,该村创新制定村规民约,迭代“两定四分”模式,提高村民自觉性。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村民们成功将荒地变为花园,泥坑拓为康庄大道。2021年,李祖村获评“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
在整治过程中,李祖村摒弃大拆大建,坚持“保护优先、活化利用”,对村内13幢明清古建筑实施“微改造、精提升”:保留婺派建筑“白墙黛瓦、五花马头墙”的传统风貌,同时植入文化展陈、公共书屋等功能,让古宅焕发新生。村内道路整治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采用传统工艺修复青石板路,重现“巷弄纵横、黛瓦连片”的江南古村格局。
依托环境整治与古建保护奠定的基础,李祖村深挖本土资源,通过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不断加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建设。打造“共富工坊”产业模式:组织村民利用传统技艺制作竹编灯笼、串珠手链等特色产品,通过电商直播销往全国,带动村民增收;将闲置农房改造为非遗工坊,开发农耕研学、手作体验等业态,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环境增值—文化赋能—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文化创新筑基
青创汇智激活振兴新引擎
文化创新是乡村繁荣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李祖村在完成全域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依托古村风貌与非遗资源,不断推动“绿水青山”向“文化富矿”转化。通过打造“共富市集”“创客作坊”等载体,该村构建了“文化展示—品牌塑造—产业增值”链条,探索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在文化振兴实践中,“共富市集”以“袖珍店铺”形式汇聚特色小吃、文创手作,村民与青年创客合作,通过直播推介农特产品和旅游资源,讲述村庄的“共富故事”,线上线下联动拓宽农产品销路。村内“创客作坊”成为非遗活化的典范:90后创客楼沙漠霜利用传统扎染技艺,将山间草本原料与现代设计结合,赋予布料艺术生命力,其染坊吸引众多游客体验;以3D艺术涂鸦打造的“互动式墙绘”活化老街旧巷,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热点,实现了“文化浸村”与“流量引流”的双向赋能,彰显出“文化+”模式的乘数效应。
文化底蕴的挖掘为青年创业奠定基础。2016年,义乌市启动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李祖村以“国际文化创客村”为定位,引入国企资本改造闲置农房,梳理创客空间,打造低成本、高包容的创业生态。政策引导下,200余名农创客构成多元创业群体:既有“清华创客”探索乡村数字化,也有“农小青”返乡开发农耕研学,更有外国友人开设文创咖啡馆。从扎染工坊到棉麻素衣店,从生态农场到网红甜品铺,多元业态借助社交媒体裂变传播,使村庄成为“自带流量”的文旅目的地。
青年创业浪潮激活了村庄内生动力。曾经外流的村民纷纷返乡,通过参与创客项目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以资源入股、服务配套等方式共享发展红利,形成“原乡人、返乡人、新农人”共创共富的生动局面。截至2024年底,通过农创客队伍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464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万元。创客经济带动业态升级,推动李祖村从“城郊薄弱村”向“国际创客村”跨越,印证了“环境整治—文化活化—人才集聚”的系统性振兴逻辑,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样本。
践行“两山”理念
绿色发展铺就振兴坦途
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是立足当下国情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学思践悟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就如地处浙中丘陵地带的李祖村,在“千万工程”的润泽下异军突起,凭借着科学规划、产业创新、生态守护等一系列扎实举措,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典型,为全国千百个“李祖村”照亮前路。
坚持生态优先,以“两山”转化激活发展动能。“生态筑基、产业反哺”的李祖实践,立足于资源禀赋精准施策,在巩固环境整治成效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培育生态产业,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生产力。进一步依托古宅群、生态水系等资源,开发低碳研学、古村民宿等文旅业态,推动生态治理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生共赢;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本地竹制品、有机农产品实施“一物一码”绿色认证,通过电商平台嵌入“碳足迹”标签,提升生态产品溢价能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厚植文化根脉,以创新表达赋能传统基因。文化振兴需兼顾保护与创新,既要赓续历史文脉,更要以现代技术、国际视野重构文化表达,让传统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李祖村以创客文化为内核、生态田园为底蕴,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优势、非遗技艺,深挖乡村潜能,通过“共富市集”“创客作坊”等载体,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价值的跃迁。开发“有礼的祖儿”小程序应用,将“有礼分”治理体系与文创产业挂钩,推动“云村民”“新村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聚力人才驱动,以青年创业点燃振兴引擎。从“空心村”到“国际创客村”的蜕变,关键在于构建“引才、育才、留才”的创业生态。进一步完善“农创客”专项政策包,对初创项目给予租金减免、税收返还等扶持,设立风险补偿基金,降低融资门槛;进一步拓展“众创空间”功能,增设跨境直播实训中心、知识产权服务站等模块,为创客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进一步深化“创客村”社群运营,举办创客音乐节、乡村创新论坛等活动,构建“事业+生活”共同体。
(作者系浙江海洋大学 成元昊 高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