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钟情海盐 | 沈荡小镇出圈,做对了什么?

    潮新闻 记者 许钟予2025-04-07 01:18全网传播量1.6万
    00:00
    00:00
    01清明小长假,沈荡镇迎来文旅热潮,4月5日单日游客量突破3万人次,全镇客流量达春节高峰期的1.56倍,成功实现从“默默无闻”到“网红打卡地”的蜕变。
    02沈荡古镇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创新实践,如复刻文学场景、推出文创产品等,去年全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同比增长264%,成为嘉兴古镇群中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03沈荡古镇以开放式街区和在地文化形成独特性,通过“零门票、免费停车、高性价比消费”等举措吸引短途游与年轻客群,与高门票古镇形成互补。
    04沈荡周边古镇竞争激烈,未来需以文学IP为魂、运河文化为脉、酿造非遗为特色,打造“可阅读、可品味、可停留”的文艺水乡,并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
    05沈荡的“出圈”证明,古镇文旅的成功在于激活自身文化基因并以创新业态链接现代需求,未来或将成为嘉兴古镇群中兼具“文艺范”与“烟火气”的第五极。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在海盐县沈荡镇,去胜利饭店吃“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已成为游客共识。

    “为了这口‘文学味’,排队一小时也值了!”胜利饭店门口,人头攒动,排着数十米的长队。店内,在余华亲笔题字与小说场景复原墙前,游客们争先举着同款套餐拍照。

    微信图片_20250404162555.jpg

    照片由 共享联盟·海盐 提供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沈荡再度迎来一波文旅热潮。数据显示,4月5日单日游客量突破3万人次,其中沈荡老街接待1.9万人,沈荡酿造厂游客超8000人,全镇客流量达春节高峰期的1.56倍。这一成绩,印证了沈荡从“默默无闻”到“网红打卡地”的蜕变。

    沈荡小镇成功出圈,做对了什么?

    文学地标唤醒古镇基因

    沈荡老街的清晨,早已被游客的脚步唤醒。

    游客们或驻足拍照,或流连于文创摊位前,售价10-40元的冰箱贴成了热门“伴手礼”。绘有胜利饭店、沈荡酿造厂等标志景观的设计,让游客“将古镇揣进冰箱”。

    微信图片_20250404162456.jpg

    照片由 共享联盟·海盐 提供

    来自上海的游客蒋珂感叹:“读过余华的《活着》,便想来沈荡寻找书中的影子,没想到这里的文创也这么有趣!”

    在过度商业化的古镇群中,沈荡一直保持着水乡原生的呼吸节奏。作为春秋时期的军事要塞与明清商贸重镇,沈荡曾以“百叶兴盛,商贾云集”闻名,舟楫如织,三十六爿米行、酱园、当铺勾勒出市井繁华。

    直至九十年代初,由于水路衰落等多种原因,沈荡开始走下坡路,逐渐失去其功能性。然而,这座枕水而眠的千年古镇,恰似它窖藏的陈年黄酒,在岁月流转中酝酿出独属江南的醇厚滋味。

    在古镇同质化竞争的浪潮中,沈荡古镇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创新实践,以“历史与现代共生、文学与烟火交融”的差异化路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出圈”秘笈。

    去年全年,沈荡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同比增长264%,接待过夜游客34.48万人次,同比增长68.34%,嘉兴市外游客占比超55%,文旅热度已趋于常态化,成为嘉兴古镇群中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网红打卡地的破圈密码

    文化是古镇的内核,是古镇独特的神韵所在。

    要想让古镇文旅向新“出圈”,就必须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底蕴,守住文化根脉。沈荡的崛起也绝非偶然,其核心在于将文化基因与现代业态深度融合。

    作为余华小说中“孙荡镇”的原型,沈荡凭借文学标签成功破局。胜利饭店的“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套餐,复刻《许三观卖血记》场景,吸引文学爱好者“为情怀买单”,而“余华文学地图”与定制文艺游线,则将文学场景实景化,打造沉浸式体验。

    与此同时,拥有138年历史的沈荡酿造厂,通过酱油曲奇、白酱油雪糕等文创产品,将非遗技艺转化为“舌尖上的流量”,酒窖、晒场等工业旅游场景更成为年轻人拍照打卡的“出片圣地”。

    图片

    照片由 共享联盟·海盐 提供

    在业态融合上,沈荡以“酒香、酱香、书香、咖啡香”为特色,形成复合型消费场景:谷仓文化产业园改造老粮仓为书店、篮球馆、咖啡工厂店,吸引亲子、研学等多类客群;沈荡酿造的“酱油棒冰”“酱油曲奇”,则用跨界创意征服年轻味蕾……借助社交媒体,沈荡成为了“自带话题”的网红目的地。

    游客的涌入背后,是沈荡展现出“双向奔赴”的诚意。沈荡以“零门票、免费停车、高性价比消费”的开放式运营模式,以及对细节的持续优化,例如节假日的交通疏导、志愿服务等举措提升了游客体验。

    虽然,与乌镇、西塘等成熟古镇相比,沈荡在品牌影响力和服务成熟度上仍有差距,但相较于乌镇的“景区化运营”,沈荡以开放式街区和在地文化形成独特性,避免“千镇一面”。此外,免费模式也降低了游客门槛,吸引短途游与年轻客群,与高门票古镇形成互补。

    流量之后如何“留量”

    未来,沈荡古镇游该如何更上一层楼,从“流量”向“留量”进阶?

    放眼望去,沈荡周边的古镇皆是强者,个个争奇斗艳——乌镇以“景区化运营+文化IP”双轮驱动,通过乌镇戏剧节、木心美术馆等高端文化活动打造国际影响力;西塘通过“夜游+夜宴+夜宿”全链条布局,打造“桨声灯影”的江南夜生活,吸引年轻游客;濮院依托毛衫产业优势,将古镇改造为“时尚文化综合体”,引入设计师品牌店、艺术展陈空间,吸引高端消费群体。

    在这种情况下,沈荡该如何突出重围?借他山之石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不断推陈出新,找出属于自己的打法。跳出“古镇模板”,沈荡可以以文学IP为魂、运河文化为脉、酿造非遗为特色,打造一座“可阅读、可品味、可停留”的文艺水乡。

    同时,沈荡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增设休憩空间与智慧导览系统,解决游客“无处可坐”的痛点。并且,推进运河文化带建设,修缮钱氏宗祠、永宁禅寺等潜力景点,串联成“半日游”精品路线。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唯有平衡开发与保护,才能避免沦为“网红快餐式景点”。

    沈荡的“出圈”证明,古镇文旅的成功不在于复刻模板,而在于激活自身文化基因,并以创新业态链接现代需求。未来,沈荡或将成为嘉兴古镇群中兼具“文艺范”与“烟火气”的第五极,开辟一条“小而美”的新路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