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句“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 baby why!”的魔性台词,让诸多历史人物因“暴躁咆哮”而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李白拍桌质问网友“为何不背诗”,宋徽宗在线回怼“我瘦金体不好看吗”,李时珍咆哮吐槽“现代养生乱象”……原本高冷的“老祖宗”,突然成了短视频里的“暴躁导师”,用网络热梗和现代人开启“跨时空对话”。
这场以“挨骂”为乐的狂欢,席卷了一些地方的博物馆、文旅、公安、消防等官方账号,衍生出一系列硬核科普。网友一边调侃“知识以粗暴的方式进入脑袋”,一边刷屏刷到停不下来。
当传统文化碰撞上AI脑洞,这场看似无厘头的“回答我”狂欢,为何能爆火出圈、撬动千万流量?
各类人物发出灵魂拷问“回答我” 图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一
“回答我”的爆火,始于一场偶然的“破圈”。今年2月,B站某主播在直播中激动连喊“回答我”的魔性名场面意外走红,激发了网友的创作灵感。
脑洞大开的UP主们将这一热梗与历史人物嫁接,用AI技术打通了“古今WiFi”——短视频里,被吐槽天天写诗卖惨的杜甫怒怼网友:“在安史之乱里逃难三年,手机被抢,WiFi全断,换你你不emo啊?”王羲之反问:“蔡伦没造大纸,怪我写小字?”苏轼用“变法派嫉妒我,换你能撑多久”回应仕途坎坷……
这些原本定格在课本里的历史人物,纷纷“活”了过来,一改正襟危坐的严肃形象,用接地气的网络语言,以自身经历向网友发出灵魂拷问。这种将历史人物“爆改”成会吐槽、有情绪的“网友”的创意,瞬间击中了年轻受众的心。有网友感慨:“怎么不在我高中的时候出这些视频,这样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在一个月内就学完了!”
热潮之下,官方账号也纷纷加入,“请出”地方历史名人助阵,借“回答我”开启“花式宣传”。
苏州博物馆请唐伯虎讲述科举受挫经历,视频播放量破600万;漳州市博物馆让朱熹现身说法“拒绝躺平”;浙江文旅派出苏轼急眼催客“为什么还不来浙江玩”;河北文旅让赵云在线安利“塞罕坝奇迹”……就连公安、消防等部门也一改传统科普模式,用“贴脸开大”的网感语言,走出了一条“暴躁科普”的新路子。
官方创作与网友创作的“双向奔赴”,让“回答我”从单纯的鬼畜梗升级为全民爆改共创的文化现象。其爆火密码在于引发了三重共鸣:情绪上,古人成了年轻人的“赛博嘴替”;认知上,知识披上了“游戏”的外衣;参与上,人人都能加入这场“古今吐槽大会”。当文化传播卸下说教面孔,用网言网语与年轻人平等对话,爆款的诞生自然也水到渠成。
二
不过,在大量“回答我”刷屏之后,也有网友表示有些审美疲劳,尤其是对那些只为盲目跟风、缺乏实质内容的作品,已然“看不下去”。狂欢过后,是时候进行一番冷思考。
就“回答我”这一玩梗行为本身而言,若是“魔改”无度,容易从创意输出、趣味互动转向娱乐化的滥俗。比如,有的“回答我”二创作品,将李白、杜甫、孟浩然等古人的情谊,扭曲成磕“三角CP”的荒诞戏码,让人不禁皱眉,历史竟被如此轻慢对待?当博眼球、蹭热度的动机盖过“活化”历史、科普知识的初衷,失去应有的尺度和底线,这类“玩梗”难免沦为笑柄、遭人抵触。
同时,对把“回答我”化为一种宣介手段的官方部门来说,也应思考怎样避免这种传播方式成为“一阵风”式闹剧。在网络世界,时不时就会有热梗冒出,而且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次,不少地方敏锐地赶上了“回答我”的风势,凭借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但是,也有人反应稍慢一拍,却又不甘心就此错过,于是匆忙上阵,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发布相关内容,结果搅成一团浑水,扰了受众兴致。如简单地对“回答我”进行形式上的套用,没有结合自身特色和受众需求进行深度挖掘,显得空洞乏味、毫无新意。还有的甚至为了能“赶上趟”,连基本的质量都保证不了,文字表述粗糙、逻辑混乱不堪,只把一位位古人塑造成“暴躁哥”“暴躁姐”的形象,对他们的生平、理念等却一无所知,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以致有网友直言“根本没兴趣回答”。
实际上,“回答我”系列利用技术唤醒“老祖宗”与大众隔空对话,这本身是一个极具创意的构想。关键在于,我们当避免走上“哪头热往哪扎”的老路,而是在平时就“练好功”,把可言说、可呈现的“料”挖好备足,这样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地“追上风”。
图源:“杭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
不可否认,“回答我”让千年前的“老祖宗”和当代年轻人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共振,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又一次“天胡开局”。但要让爆火一时的文化现象从“魔性洗脑”升级为“长效共情”,更需思考的是:当流量狂潮退去后,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持续“破圈”,找到与时代同频的表达方式?
激活有趣的灵魂才是王道。有些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常被贴上沉闷的标签。“回答我”在传播文化上实现另道换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网友的二创激活了“老祖宗”有趣的灵魂。隔着屏幕,与穿越而来的历史文化名人互动,彻底打破了很多人对书本里传统名人的固有印象。有趣的灵魂永远不缺受众。如故宫的《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敦煌研究院的“数字藏经洞”,这些让今人与古人互动等打破次元壁的尝试,都已证明与其苦守着古老的坛坛罐罐,不如主动出击,创造出让世界着迷的新大众文艺。
玩梗的金手指要玩出正能量。互联网传播在有网感的年轻人手里,日新月异,花样频出。网络梗层出不穷,但能与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形成正向传播的梗,却并不多见。因此,我们必须明白,玩梗只是传播的形式,内容才是传播的核心。正如不能为了醋去包一顿饺子,也别陷入为了玩梗而玩梗的误区。玩梗的终点绝不是肆意妄为的魔改,也不是盲目跟风的狂欢。若只求爽感而剥离文化内核,再火的梗也终将沦为快餐垃圾。在有趣和有度之间,找准正向传播的坐标,才是这类玩法的通关秘籍。
在链接现实中解锁“破圈”密码。即使隔着漫长的时间,世间的道理与人生的悲欢,仍然多有共通。优秀传统文化要“活起来”,就要在当代找到存在的价值。李时珍帮年轻人支招养生,李清照为网友排解情感困扰,苏轼剖白被贬经历安慰“打工人”。“回答我”的一系列二创视频中,传统文化名人与现代人的生活形成了隔空共鸣,升华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让传统文化在与现实的互动中融合,才能增强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触感与认同。
那么,传统文化如何从博物馆里走出来?怎样与年轻人的思维共舞?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解读历史,能否让“老祖宗”的精神更好走向新生?回答我!Look in my e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