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茶·宁海①|40年,看一杯浙江名茶“望海茶”汤里的现代“茶经”

潮新闻 记者 陈醉 通讯员 蒋攀 2025-04-03 05:43全网传播量1万
00:00
00:00
01宁海望海茶的历史重振与现代化发展
02望海茶源自宋代贡茶“茶山茶”,1980年宁海重振茶产业,陈洋珠等茶界前辈历经数年研制出望海茶,迅速崭露头角,揽获多项荣誉。
03望海茶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制作工艺
04望海茶生长于海拔400到900米的云雾带,昼夜温差大,氨基酸含量高,茶农采用“慢功夫”采摘与制作,确保茶叶品质。
05望海茶全产业链规范与品牌价值提升
06望海茶早在1999年就制订了浙江首个茶叶全产业链规范,建立了全程质量追溯体系,2024年品牌价值跃至18.8亿元,较五年前激增40%。
07望海茶带动产业链与农户增收
08宁海名优茶带动采茶季用工超万人次,全县茶园年产茶叶5200吨,带动70%茶农户均增收超4000元。
09宁海县农发集团推动望海茶创新转型
10宁海县农发集团成立,打造新式茶饮体验店,推出系列茶饮,并探索“数字化认养”模式,让每一片茶叶都成为可触摸的文化IP。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开栏的话

宁海城市之魂藏于一杯茶。当东海潮声漫过931米峰峦,四十年光阴将山海气韵凝于一芽——这盏曾入宋代贡茶的“茶山茶”,在新时代焕发为“望海茶”。它既是云端茶园里3.2万次的指尖芭蕾,也是茶汤中流转千年的文明刻度。

观山望海,山水入茶来—— 

在宁波宁海望海岗海拔931米的观景台上,陈洋珠的白发被山风撩起,像极了今年茶树新抽的银毫。

极目千里,眺望东海,可见樯桅点点,影影绰绰,海天相接,风光无限,望海岗因此得名。茶以山名,陈洋珠倾注毕生心血的望海茶便诞生于此。

这位79岁的宁波茶界泰斗,手指拂过随身携带的铜质茶叶罐——里面装着1980年第一代望海茶样本。“当年我们就像拓荒者,用温度计丈量云雾,用竹筛筛选光阴。”陈洋珠感慨万千,罐身斑驳的划痕里,标记着宁海茶业从历史尘埃中破土的新生密码。

尤才彬 摄

浙江盛产茶,名茶如云,其中不乏家底深厚者。像宁海,产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至宋代达到鼎盛。在宋代陈耆卿所著的《嘉定赤城志》中详细记载了宁海“茶山茶”声名远播,曾为贡茶。

然而,时光流转,“茶山茶”在近代工业化浪潮中逐渐式微。1980年,宁海重振茶产业,陈洋珠毅然背起铁锹,登上望海岗,历经数年潜心研制,终得“望海茶”问世。

新生的望海茶,干茶色泽翠绿、汤色清绿、叶底嫩绿,品尝一口,甘醇香润,滋味鲜爽,迅速崭露头角,一路揽获“浙江十大名茶”等100余项荣誉。

尤才彬 摄

作为首届浙江十大名茶、国家地理标志茶叶,望海茶的密码藏在海拔400到900米的云雾带里。

昼夜温差让茶树生长周期比平原延长30%,积累的氨基酸含量高出15%至20%。正如一位茶农所言:“像慢火煨高汤,望海茶每年要比山下多睡30天懒觉。”当平原茶树萌发第三茬嫩叶时,高山茶芽仍在贪婪地吸收云雾中的负氧离子,酝酿出特有的兰花冷香。

而山水之慢,或许远不及望海茶的“功夫”之慢。

凌晨四时,茶农葛三军的指尖已凝满露水,她的竹篓里,400克鲜叶藏着3.2万次精准提采。“机器能模仿角度,却读不懂茶芽的呼吸。”她捻起一枚“一芽一叶”的完美标本,叶脉间细密的绒毛折射着晨曦,这是高山茶才有的“云雾指纹”。

尤才彬 摄

在采茶和制茶的过程中,这种“慢功夫”表达得淋漓尽致。鲜叶经摊青、杀青、揉捻、理条、干燥等工序后,便会被送往宁波望海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只有达到“严苛”的标准,才能被冠以“望海茶”之名。

“4500斤产量只取500斤精品,比考状元还难!”一位茶农捧着“录取”的新茶调侃,可语气里没有丝毫无奈,反而饱含自豪。

望海茶早在1999年就制订了浙江首个茶叶全产业链规范——《望海茶系列标准》,从苗木、栽培、加工到包装,都有严格准则,还建立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这就像为望海茶打造了一个坚实的盔甲,让它迅速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口碑。

仅2024年,宁海757吨名优茶便带动了采茶季用工超万人次,串起了种植、加工、旅游整条产业链。全县5.4万亩茶园年产5200吨茶叶,带动全县70%茶农户均增收超4000元。望海茶品牌价值也跃至18.8亿元,较五年前激增40%。

设计图 (采访对象 供图)

如今,望海茶刚过“40不惑”的年纪,又开启了新的远征步伐。

去年,宁海县农发集团成立,成为推动望海茶创新转型的“主体”。今年,该集团重磅打造的新式茶饮体验店正紧锣密鼓筹建中,“一杯茶一座城”,将宁海非遗文化、霞客精神融入产品设计,即将推出“福茶”“儒茶”“开游茶”等系列茶饮。更富想象力的是“数字化认养”模式:消费者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实时观看茶树生长,让每一片茶叶都成为可触摸的文化IP。

望海岗上,东海的风掠过茶垄,我们听见的不仅是茶叶舒展的轻响,更是宁海人“向云端”的坚守与“贴地行”的创变,它找寻中国茶产业穿越周期迷雾的密钥,更探究一座城市的文明刻度——在机器与手工的辩证中,传统产业铿锵走向现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
潮客_wz2p4g · 2025-04-03 17:32 · 浙江温州回复
山外有山,茶中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