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目前,我国有1300万孤独症患者,14岁以下约有300多万。对于“星星的孩子”,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尤为重要,今年我省也将0-6岁儿童孤独症免费筛查列入了十大民生工程。
儿童孤独症怎样筛查?近日,杭州上线全国首个婴幼儿养育照护主题智能体“杭小育”,为全市婴幼儿家庭提供“全周期、精准化、沉浸式”的科学育儿服务。其中一个重要模块就是智能发育预警——家长只要上传孩子日常行为的视频,就能在“杭小育”进行发育水平评估,发现潜在的发育风险。
“杭小育”针对0-6岁儿童创新实现了居家筛查场景。家长通过浙里办-善育在杭进入“发育自查”板块,根据指导拍摄儿童日常行为视频,如“积木搭高四块”“说十个字词”等,就能触发云端智能评估。系统将初筛结果推送社区医生进行线下精细化诊断后,自动匹配居家干预方案,形成完整服务闭环。其中,系统还整合了0-72月龄孤独症筛查量表(M-CHAT-R)。
“传统医疗机构筛查环境容易引发儿童紧张情绪,居家场景能更真实反映儿童社交沟通能力。”杭州市卫健委妇幼保健处副处长廖维维介绍,系统通过构建“筛查—评估—干预”闭环服务体系,为孤独症等发育障碍的早发现、早干预提供了新途径。上线20余天已成功发现2041名发育风险儿童,确诊孤独症5例,为早期干预争取了宝贵时间。
目前,杭州已构建起“基层初筛—区县复筛—市级确诊”的三级筛查网络体系。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初筛,区县妇幼保健院开展专业复筛,市级专科医院如市妇幼保健院、市康复医院、市第七人民医院等实施最终诊断评估的递进式筛查机制。
“诊断需经过2-3小时标准化评估。我们之前遇到过6个月确诊孤独症的孩子,经过干预,现在3岁半已经能正常融入社会、上幼儿园了。”杭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副主任詹建英介绍,孤独症并非不治之症,越早干预越有效果。智能体使初筛有发育风险的儿童阳性率从2%增至5%,“这意味着更多孩子能更早进入医疗评估与诊断体系。对非典型的孤独症行为表现也能及时指导干预,避免延误黄金干预期。”
除了智能发育预警,“杭小育”具备实时答疑解惑、获取相关养育照护的多模态知识以及根据宝宝不同月龄,精准推送婴幼儿生长发育各阶段的照护要点、育儿知识等功能。目前,“杭小育”智能体已建成向量知识库2万余条、多模态知识库5000余条,集成1000个膳食指导视频,服务近50万婴幼儿家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