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嘉兴市2025年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在嘉兴大学“无语良师碑”纪念园举行,来自嘉兴红十字会、嘉兴大学师生代表、捐献者家属、受捐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近100人手持菊花,共同缅怀那些为生命延续点亮希望的奉献者。
“无语良师”,又称“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的称谓。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担当起医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导师”。自2013年这座丰碑落成以来,184位遗体捐献者和198位器官(组织)捐献者的姓名在此铭记。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世人熟知,但他们的奉献照亮了无数医学新人的求知之路。
人群中,苏一凡望着碑上父亲苏士铭的名字,多次哽咽。1937年,苏士铭出生于嘉兴市嘉善县,1958年从嘉兴市卫生学校(嘉兴大学医学院前身)毕业后,一生致力于医疗卫生事业,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务人员,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2024年12月,他走完了87年的人生旅程。这位八旬老人离世前毅然捐献遗体和角膜,如今,他的角膜让两人重见光明,遗体成为嘉兴大学医学生的“无语良师”。
“父亲生前就多次和母亲提起,生后想把遗体捐献给学校,为培养医学人才贡献自己最后一丝力量。”苏一凡的声音微微颤抖,“今天我的母亲也来到了现场,对我们而言,这既是一次缅怀,也是一次新生的见证。”
献花环节,人群在静默中缓缓前行。家属代表将菊花轻轻放在碑前,医学生们踮起脚尖将写满感恩与誓言的卡片系上枝头。“在大二的解剖课程上,我们接触到了‘大体老师’。在解剖台上,我们通过他们的筋肉脉络辨识器官结构,在显微镜头下观察细胞组织。他们用沉默的躯体,让课本上的平面图谱化为立体的人性课堂。”嘉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陈晨说道。
自1992年嘉兴市实现第一例遗体捐献已来,已累计实现遗体捐献181例,人体器官(组织)捐献182例,已有28065名志愿者登记捐献。据嘉兴红十字会透露,2024年人体器官(组织)捐献28例,遗体捐献31例。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大体老师”以最沉默的方式改写生死命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