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唤醒大地,细雨润泽山林。3月29日上午,在富盛镇的万亩竹海中,一场以“富盛春醒 万象耕新”为主题的2025富盛春笋“唤醒”计划活动正火热启幕。现场,“2025年富盛万象耕新春日研学课堂”、富盛2025年“村游护照”等“唤醒”计划同时上线。随着春笋破土而出,富盛镇以“小春笋”撬动“大产业”,通过农旅融合、文化赋能,将春日农业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游客纷至沓来,挖笋品鲜、踏青赏景;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绿水青山间奏响共同富裕的春日序曲。
清晨,富盛镇上旺村的竹海笼罩在薄雾中。“开锄咯!”随着一声吆喝,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游客手持小锄头,跟随当地农户钻进竹林,寻找泥土下冒尖的春笋。“笋尖微微拱起的地方,下面一定有货!”村民李女士一边示范挖笋技巧,一边向游客讲解富盛黄泥拱笋的独特之处——因生长在富含矿物质的黄泥土中,这里的春笋肉质细腻、清甜无渣。
“带孩子来体验挖笋,既能感受自然野趣,又能学到农耕知识,还能品尝到美味时鲜,比玩手机有意义多了!”杭州游客王先生提着刚挖出的两颗胖笋笑着说。春笋节的魅力,远不止于舌尖。“在过去的若干年间,富盛春笋‘唤醒’计划活动已从一个单纯的农事活动成长为带动全域旅游的‘金字名片’,我们通过节庆活动将短暂的笋季效益延长,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和农产品销售。”富盛镇农业农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春笋节持续一个月,覆盖全镇14个行政村以及1个居委会,预计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带动笋农增收超10%。
春笋“唤醒”计划活动的背后,是富盛镇对生态资源的深度挖掘。作为绍兴市重要的毛竹产区,富盛镇竹林面积达2.6万亩,年产春笋超2200吨。过去,村民“靠山吃山”,却因销售渠道单一,收益有限。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农业+旅游+文化”模式,将春笋从农产品升级为“宋宴五味”等文旅IP,将笋产业与研学、康养、节会深度融合,形成“以笋促游、以游兴农”的良性循环。
产业链的延伸让村民的收入倍增。在主会场外的市集上,村民王阿姨的摊位前总是围满了人。她卖的是自家晒的笋干和现做的笋豆,包装虽不精美,却因纯手工制作而备受青睐。“以前笋子要么自己吃,要么低价卖给收购商,现在光是春笋节这半个月,就能卖出往年三个月的量。”王阿姨笑着说,眼角堆起了细密的皱纹。
此外,由于春笋的时令性很强,通常只有二十多天的黄金期。但富盛人早已不再满足于“靠天吃饭”,而是想办法把“一季鲜”变成“四季红”。在农产品加工厂,新鲜的春笋经过清洗、蒸煮、烘干,变成了能长期保存的笋干、笋丝。此外,富盛镇还积极建设“共富工坊”,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与邮政等平台合作,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把美味鲜笋送到更多人手上。“我们正在打造‘富盛仙笋’‘富盛好味’等区域公共品牌,”富盛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不仅要卖鲜笋,还要卖文化、卖体验。”
春笋“唤醒”计划的溢出效应远不止于此。富盛镇以笋为引,串联起全域旅游资源:游客挖完笋,可漫步诸葛仙山古道,探访宋六陵遗址,或前往由废弃矿山改造的“抹茶小镇”体验茶文化。一条“春笋+文旅+研学”的乡村振兴路径逐渐清晰。
“我们正打造‘四季富盛’品牌,春笋节后还有茶文化节、稻香节等,让农业资源全年无休。”富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富盛镇通过小切口激活生态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共富动能,实现了“节庆引流—产业留客—文化塑魂”的良性循环。
夕阳西下,竹林间的欢笑声渐渐散去,而富盛镇的乡村振兴故事仍在续写。炊烟袅袅的农家院里,村民忙着打包明日要发货的真空鲜笋;民宿业主正为周末预订爆满的客房添置新设施;镇上的电商直播间,主播热情推介着“富盛春笋”区域公用品牌……一根春笋,从破土到餐桌,从山林到城市,串联起城乡共富的纽带。富盛镇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间的“土特产”,只要用心经营,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记者手记】在富盛采访时,我常常恍惚:这里的人们对待土地的方式,既虔诚又灵动。他们深谙自然规律,懂得“春笋不等人”的紧迫;却也敢于创新,把传统的食材玩出新花样。属于富盛乡村振兴的真正密码,或许就藏在这种守正与出奇的平衡之中。当城市游客为挖到一颗笋欢呼雀跃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泥土,更是一种日渐稀缺的、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忽然想起村民李阿伯说的话:“笋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可它破土的时候,能把石头都顶开。”富盛的乡村振兴,何尝不是如此?从一颗春笋出发,顶开了闭塞,顶出了新路。我想,这片土地上的生机,也将如春笋般年年破土,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