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瓷源文化小镇:千年窑火淬炼文旅融合新范式

    潮新闻 共享联盟·上虞 楼丽君 毛锐2025-04-01 13:18全网传播量5134
    00:00
    00:00
    013月31日,曹娥江畔瓷源文化小镇通过研学创新等方式,构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生态环。
    02研学创新:绿城育华城东实验学校学生在研学营地体验越窑青瓷制作,日均接待量约1000人,来自多地。科技助力,如AR技术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
    03青瓷+农耕:瓷源文化小镇推出“一人一亩三分田”认领计划,将青瓷文化IP与农耕场景结合,盘活闲置农房,带动农户增收。
    04疗休养项目:瓷源文化小镇为中心,串联周边景点形成“青瓷+”主题游线,成为疗休养黄金线路,青瓷展品成为文化载体。
    05青瓷文化不再是标本,而是可呼吸、生长、裂变的生命体,为乡村振兴与文旅升级写下充满釉色光泽的注脚。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当青瓷拉坯机转动的韵律与乡村振兴的号角同频共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故事正在曹娥江畔徐徐展开。3月31日,记者实地探访地处上浦镇大善小坞村的瓷源文化小镇,见证这座以越窑青瓷为魂的文旅综合体如何通过研学创新、乡村共富、疗休养开发三大板块,构建起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生态环。

    沉浸式研学:让越窑青瓷在指尖苏醒

    春日午后的凤凰山麓,绿城育华城东实验学校的学生们正俯身观察古龙窑遗址。在研学营地内,陶艺中心的白瓷素胚与教育区内大型显示屏相映成趣,正以“活态传承”为核心理念,将越窑青瓷的千年文脉转化为可触摸的教育场景,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交响乐章。

    泥土在指尖跳跃,瓷器在掌心诞生。在陶艺中心,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专家团队开发出“古法青瓷”体验课程。孩子们从练泥、拉坯到刻花、施釉,还原青瓷制作流程。浙江溯源青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任倪展示了一组数据:研学团队接待已排到了4月下旬,日均接待量在1000人左右,除了绍兴地区的研学团队,还吸引了杭州、宁波、上海等地的研学游团队。

    沉浸式体验更延伸至科技领域。“动一动手指,选择你想要的元素,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专属酒具。”在数字美术馆,不仅有着常规的数字大屏介绍青瓷相关知识,8K超高清投影还将种种杯型的青瓷酒具“剥离”出画作。通过AR技术,学生们用虚拟釉料为素胚上色,通过算法模拟不同土质、温度下的釉色变化,科技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

    “这是真正的时空穿越课堂!”带队教师吴芳感叹道。现代科技将瓷源文化底蕴生动呈现,从古老窑火到现代青瓷艺术,从传说故事到创新实践,一幕幕画面如画卷般展开。在这里,青瓷文化不再抽象,而是以鲜活影像、跃动音符和真实体验逐一呈现。

    学生们在拉坯体验区捏塑的不仅是陶土,更是对匠人精神的具象认知。青瓷课堂上,学生们认真听研学导师讲解,了解陶瓷的由来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知道“陶”和“瓷”的区别。在沉浸式秀场的光影中,青瓷千年演变史化作流动画卷,让“四源四韵”文化基因悄然植入年轻心灵。

    青瓷+农耕:乡村共富的双螺旋密码

    沿着湖畔向西,大善小坞村的改造蓝图正逐步落地。虾塘鱼塘的粼粼波光倒映着即将改造的夯土民居,如何通过瓷源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瓷源文化小镇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研学项目不过一两天就结束了,面对游客想要体验更长期的田园风光项目,瓷源文化小镇通过“青瓷+农耕”,满足此类需求。“我们计划推出‘一人一亩三分田’认领计划,让游客既能在周统鉴大师工作室拉坯制瓷,也能在稻田里体验春种秋收。”项目负责人指着规划图告诉记者,通过文化IP激活土地价值,构建“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乡村振兴样板。

    据介绍,游客通过认领大善小坞村专属地块,观察种植水稻生长,秋收时可选择将稻谷加工成青瓷包装的“越窑米”。过去的助农发展,更多的是让周边农户带着他们的农产品来到小镇销售,借助这里的人流量售卖增收。“‘一人一亩三分田’认领计划是让农田变成‘开放式文化展厅’,让文化的附加价值普惠到农业之中。”项目运营方表示。

    通过将青瓷文化IP与农耕场景有机嫁接,“一人一亩三分田”计划盘活20余间闲置农房,游客既可认养专属农田,又能在民居中入住体验,丰富小镇产业单元,同步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疗休养项目:串点成线编织浙东文化珠链

    采访间隙,记者遇到了前来洽谈合作的新昌一旅行社考察团。“‘四源四韵’的文化脉络完全可以串联成疗休养的黄金线路。”考察团负责人指着小镇墙上的浙东景点分布图说。以瓷源文化小镇为圆心,30公里车程辐射圈内,东山景区的千年诗韵、覆卮山冰川石浪的奇观、张村樱花谷的绚烂花海等12处景点,正通过“青瓷+”主题游线形成组合拳。

    以瓷源文化小镇为圆心,半径30公里的文化珠链正在成型。向东10分钟车程,东山景区陈列着谢安诗作与对应年代的青瓷复刻品;向东南30公里,覆卮山冰川石浪旁建起“陶土迷宫”,游客可用本地陶土块拼搭青瓷纹样;向东北20公里的皂李湖畔,游客可用越窑青瓷杯饮一杯咖啡,享受湖风带来的无限惬意……“每条线路都藏着青瓷密码。”旅行社考察团成员体验后感叹道。

    在越青堂非遗体验区,旅行社代表们将亲手制作的青瓷茶杯放入定制礼盒——春杯刻缠枝纹,夏杯绘莲花,秋杯嵌银杏,冬杯雕落雪,釉面在晨光中流转着“千峰翠色”。“这正是未来疗休养产品的核心载体,每个手作瓷器都将附带周边景点的文化密码。”旅行社考察团负责人说,而美术馆隔壁的青瓷售卖展馆中,从小小的拇指花瓶到大号的龙形酒坛,应有尽有。一件件青瓷展品正通过一位位游客的手,走进千家万户之中。

    在瓷源文化小镇,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呼吸、生长、裂变的生命体——在青瓷与泥土的碰撞中,在历史与未来的对话里,一场关于文明延续的生动实践,正为乡村振兴与文旅升级写下充满釉色光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