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爆燃致死事件多个问题待解 过度宣传智驾有误导之嫌

潮新闻 记者 范国飞2025-04-01 10:21全网传播量34.2万
00:00
00:00
01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引发关注,官方回应车辆事发时处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事故中,车辆以116km/h行驶,遇道路施工碰撞隔离带后爆燃,致三人死亡。
02小米详细通报事故经过,显示NOA系统在事发前已发出预警,但留给驾驶者接管时间仅两三秒。网友质疑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及车门应急开启设计。
03今年以来多家车企发布智驾新车,宣传存在夸大之嫌,消费者对智驾安全产生疑虑。专家提醒,车企应规范宣传,消费者需警惕过度依赖自动驾驶功能。
042025年被视为智能驾驶普及元年,智驾技术加速普及至低价车型,但硬件与功能匹配度不一。有车主因依赖智驾功能在高架路上犯困,险些发生事故,提醒消费者需保持警惕。
05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认为,车企应专注技术研发而非营销作秀,消费者在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需保持对交通安全的敬畏之心。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此前报道:小米SU7高速上碰撞后爆燃致三人死亡 官方最新回应

小米通报SU7高速碰撞爆燃情况 称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状态

4月1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微博官方账号发布“小米SU7高速碰撞后燃致三人死亡”事故的详细说明。

小米表示,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后遇道路施工车道封闭,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碰撞后发生惨剧。

尽管小米给出了详细的数据,但并未打消公众的顾虑。比如,车辆识别障碍物后为何马上就发生碰撞了?车辆门把手是否及时弹开?碰撞后为何会引发燃?

同时,今年以来多家车企发布智驾新车,宣传时有过度之嫌,也让消费者产生疑惑,使用智驾功能时,怎样才能确保安全?

小米公开回应燃事故

多个问题待解

微博认证为“当事人家属王女士”的网友称,她是其中一位遇难者的母亲。当天,她的女儿和两个朋友开车到安徽参加考试。临近目的地高速出口时,由于道路施工修缮,施工单位用路障封闭车道并改道至逆向车道。

车辆事故照片

据小米提供的信息,当天22:27:17,NOA(领航辅助驾驶)被激活,车辆处于自动驾驶辅助状态。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几分钟,事故就发生了。

22:36:48,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22:44:24,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22:44:25,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22:44:26-28之间,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也就是说,系统识别出车辆前方有障碍物后,留给驾驶者接管并紧急制动的时间只有两三秒钟。尽管驾驶者第一时间接管,但悲剧仍然没有避免。

据了解,当事车辆为小米SU7 2024款 700km后驱长续航智驾版车型,搭载磷酸铁锂电池,配备小米全栈自研的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Xiaomi Pilot Pro,搭载“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异形障碍物识别精度小于0.1米,依靠大模型,可以更拟人地实时观察、动态调整,具备全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车道居中保持等自动驾驶辅助功能。

小米SU7智驾功能宣传示意图

小米官方宣传内容显示,SU7还具备“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当车辆以30km/h~130km/h车速行驶时,通过摄像头监测到本车与正前方、前向横穿风险目标(车辆、行人、二轮车)存在碰撞风险,会发出风险预警,并在危急情况下主动实施制动。但在这起事故中,网友普遍质疑该功能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同时,小米SU7上市时,其搭载的隐形门把手也被重点宣传。发布会上,雷军提到,传统隐藏式门把手在发生侧翻或撞击等事故时,可能会卡住打不开,导致车内人员被困。小米 SU7 的半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申请了专利,在保证美观和风阻优化的同时,能在极端情况下实现手动操作,提高了安全性。

小米说明发布后,网友质疑SU7车门断电后是否会无法开启。小米汽车工作人员表示,在四个车门内饰板下方,储物格位置均配有应急拉手,应急拉手为机械锁,即使电池受损也能打开,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应急拉手打开车门。

至于车辆碰撞后为何会立即发生燃爆的问题,小米官方尚未给出解答。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小米的说明是事情发酵后采取的公关应对策略,并没有解释很多核心问题,真实情况有待交警部门调查公布。

智能驾驶开始普及

车企有夸大宣传谁来管?

按照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汽车智能驾驶共有L0至L5六个级别,其中L1和L2属于辅助驾驶,L3为有条件自动驾驶,这个级别的车辆尚未大规模上路,仍处于试点和测试阶段,L4至L5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目前,我们常见的智能驾驶以L2级别为主,这一阶段属于辅助驾驶范畴。

2025年被誉为智能驾驶普及元年,短短三个月内,多家车企推出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搭载在全新的车型上,“卷智驾”成为了很多车企的共识。以前,二十万元以上的车型才会搭载智驾;如今,10万元左右的车型也开始普及。

但在宣传过程中,企业往往有夸大之嫌。比如,有车企宣称,在过去一年里推送了高速NOA、城区NOA、无图NOA等功能,旗下任何一款车都可以使用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功能,但该品牌车主使用时发生多起智驾事故;另一个品牌提出 “全民智驾” 概念,宣称要将高阶智驾技术下放到 10 万元以下车型中,但实际上,一些低价车型只是在车名中加入了“智驾版”,硬件无法升级智驾功能。

某车企在发布会上宣传智驾功能

张翔认为,车辆如果搭载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一旦发生事故,就将由车企负责。很多车企为了规避风险,把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宣传成“L2+”“L2.5”甚至“L2.999”,不符合国家标准,有作秀和误导消费者之嫌,“车企与其花大力气做营销,还不如好好研发技术。”

在车企的大力宣传之下,一些车主过度依赖自动驾驶辅助功能。

今年1月,何先生花20多万元买了一辆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具备匝道自动驶入驶出、自动泊车入位、高速自动驾驶辅助等功能。“我每天上下班的路程比较长,有三十多公里,大部分都是高架路段。以前,上了一天班后,人特别累,下班路上容易犯困。现在有了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开车时就省心多了。”

开车上高架后,何先生会习惯性地打开智驾功能,双手只要虚握在方向盘上,车就能自动往前开,一般情况下都不需要踩油门和刹车。“这样不用频繁地操作,确实省心多了。”

但太过依赖之后,也容易出状况。“有一天晚上,杭州下着小雨,高架路上特别堵,基本上只能开每小时十几公里。我因为很累,一不小心就睡着了。等我睁开眼发现,前方十多米有一辆车遇车祸停了下来,赶紧踩刹车,才避免了跟前车相撞。”现在想起来,何先生还心有余悸。

自此之后,何先生开车都会特别小心,生怕重蹈覆辙。“目前来说,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还并不完善,方向盘、刹车等都不能轻易交出去。”

张翔提醒,消费者不能被车企的过度宣传所误导,要知道相关功能的使用范围。“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一定要时刻注意前方,如果车辆的速度及安全距离超过了人的掌控范围,就要及时接管,对交通安全有敬畏之心,以免悲剧发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0)
潮客_wdmijx · 2025-04-02 06:23 · 浙江衢州回复
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方向盘,刹车等还是在自己手中最放心。
潮客_24qwxm · 2025-04-01 12:51 · 浙江杭州回复
小米宣传智驾功能这么牛,结果出事了又推给司机?希望别只顾着营销,技术得跟上才行!
beauty姐 · 2025-04-01 12:12 · 浙江杭州回复
车企卷智驾可以理解,但不能为了卖车就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只会害人害己!监管必须到位!
潮客_w55nha · 2025-04-01 12:12 · 浙江杭州回复
隐形门把手设计听着挺好,但关键时刻打不开岂不是要命?建议所有车主都学一下应急操作!
潮客_24qw4s · 2025-04-01 12:11 · 浙江杭州回复
事故背后暴露太多问题:识别障碍慢、燃爆隐患大、应急措施不到位……车企真该反思了!
逆天改命的舞者 · 2025-04-01 11:42 · 浙江嘉兴回复
这起悲剧提醒我们,自动驾驶离真正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家理性看待,别盲目信任!
Yhome · 2025-04-01 11:16 · 广东肇庆回复
不过度宣传,怕不好卖,现在出事了,如果证实与智驾有关,那车企就要负责,并非危机公关就能搞定,那是人命关天,也关怀以后品牌信誉,拿出担当出来吧!
甜中书 · 2025-04-01 11:04 · 浙江杭州回复
血肉教训再一次警示公众,智驾技术并不成熟
潮客_dzfjhn · 2025-04-01 10:57 · 河北石家庄回复
太可怕了
一笑莫贪留 · 2025-04-01 10:49 · 浙江杭州回复
智能驾驶再先进,也代替不了驾驶员的责任,过度依赖就是拿生命开玩笑!安全第一啊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