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浙江再添新例。
近日,淳安县桂溪村以“水权入股”的形式,将闲置的高球山山塘交由旅游公司,后者将开发经营漂流、人造滑雪场等项目。合作预计带动5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和村民累计每年可增收近200万元。
水权直接“变现”,得益于当地优质的水资源和水生态。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我省先后开展“万里清水河道”“五水共治”“美丽河湖”“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等一系列治水行动,江河湖泊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善。
站在新起点,浙江正以水为媒,探索一条水生态产品价值多元转化路径,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为群众增收开辟新渠道。据统计,仅2024年,全省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金额就达61.7亿元,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浙江是如何“点水成金”的?
快速推进的政策保障
首单水利领域REITs上市、首单河湖生态产品交易……2024年,浙江水生态产品刷了一波“存在感”,拿下多项全国首个。
面对这份成绩单,省水利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卢健国深知不易:“全国首单,意味着没有先例可循。在保障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鼓励各地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一系列政策支持。”
事实上,将生态产品“变现”不是一个新鲜提法,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但国家早有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这些重磅文件,意在加速推进“生态资源”向“生态经济”转化进程。对浙江而言,历经20年治水实践,“点水成金”已具备坚实基础与先发优势。
一个重要信号是,早在2021年发布的浙江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就明确了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任务措施。浙江也由此成为全国较早提出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概念的省份,率先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2023年,《浙江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出台,鼓励各地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不断拓展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这标志着浙江开展的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工作已从最初的谋划阶段,开始迈向“多点开花”的实践阶段。
因地制宜的试点示范
水是宝贵的生态资源,当它成为一种生态产品,其内涵也在不断延展。除了为人类提供饮用水、为渔业养殖提供基础保障,还有滨水绿道、水上观光等一系列文旅资源。
有买,才有卖。摆在各地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打造哪些水生态产品,市场才会“埋单”?
因地制宜是浙江各地探索的遵循。2024年,《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不仅明确了“点水成金”的主要路径,还给出了试点清单。
比如台州的长潭水库,为保障当地300万人的饮水安全,库区人民作出巨大努力和牺牲。方案提出,本着“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开展水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间生态补偿试点。
在浦江,浦阳江和壶源江穿城而过,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为盘活水库资源资产、拓展水利建设资金渠道,浦江在全域开展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如今,长潭水库的生态补偿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而浦江的金坑源区块,凭借三座水库及仙华水厂组成的“资产包”,成功以30年16.5亿元的价格转让了经营权。据了解,这些收益主要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修复,进一步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绿色产业筑牢根基。
“《方案》上的试点清单,只是‘抛砖引玉’。我们鼓励各地继续探索,也会组建专家团队开展试点跟踪指导服务。”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与文旅、体育、财政等部门合作,在水土保持、河湖水域岸线空间、水利风景区等领域探索更多“点水成金”的可能性。
企业认可的市场机制
既然是产品交易,就离不开市场机制。细数已成功交易的案例,买方大多数是企业。
去年3月20日,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落地安吉。浙江绿郡龙山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3328万元的价格,获得石门坑生态清洁小流域河垓区块水土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6年开发经营权。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3328万元是市场机制下“价高者得”的结果。根据资产评估,石门坑生态清洁小流域河垓区块水土保持生态旅游资源价值为每年450万元。出让方在安吉“两山”合作社平台挂牌后,吸引了全国5家企业报名投标。
企业追捧绿水青山,看重的是生态文旅资源,这样的交易案例不在少数。比如在开化,有公司以500万元竞得当地水域和滩地5年经营权,涉及开发游船、露营等项目。在德清,有企业看中当地水域垂钓中心的发展潜力,其开发经营权最终以550万元成交。
文旅价值的落地,是浙江推进水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而在更为复杂的改革深水区,浙江还以市场机制为切入点,开展更多探索。
一直以来,政府在我国水资源配置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如何采用市场手段对节余水指标进行二次配置,各方十分关注。
在鼓励创新探索的背景下,浙江开展了新的实践。2023年,淳安、建德两地基于新安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签订水权交易协议。前者向建德转让交易水量5000万立方米,当地水产业由此“解渴”。
除了水权交易之外,浙江还把目光放在了水利资源资产融资上,通过核算水资源取水权、水利工程资产,积极推进水利资产证券化。这样一来,不仅盘活了水利存量资产,还以实际行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建设。
2024年11月,全国首单水利基础设施REITs——绍兴汤浦水库REITs发行上市,将汤浦水库30年供水经营收益转化成基金产品,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镜岭水库建设。据了解,项目上市后,投资者认购达137亿份,是发售数量的106倍,创当年公募REITs新高,浙江也由此闯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产、带动新增投资”的水利投融资新路子。
必须承认的是,在这场加速推进的探索实践中,还有难题要破,比如业内普遍认为水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会继续系统总结各地试点进展成效和经验做法,建立价值核算体系,探索核算方法,为各地提供政策依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