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一塘捍海

    浙江宣传 嘉轩2025-03-30 00:32全网传播量37.1万
    00:00
    00:00
    01钱塘江海塘是古代三大伟大工程之一,被誉为“海上长城”,历经数百年海风海水冲刷仍屹立不倒。
    02明朝水利佥事黄光升在海盐县首创鱼鳞石塘构筑法,采用“T”形结构,能有效抵御大潮,被赞誉为“万年塘”。
    03清雍正年间,钱塘江沿线多座海塘在风潮中坍塌,唯鱼鳞石塘安然无恙,此后鱼鳞石塘成为主流塘型,乾隆时期更是大力推广。
    04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年代,古人凭借智慧与毅力,制定严格的建设管理标准,采用糯米汁粘合、铁锔扣榫加固等技术,修建起坚固的海塘。
    05如今,钱塘江海塘不仅是历史文化遗迹,更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人们在此骑行自驾、游玩打卡,感受古人的治水智慧与诗意豪情。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古老的钱塘江海塘,把杭州湾两岸连成一线,形成蔚为壮观的“海上长城”。塘外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塘内是被称为“天下粮仓”的杭嘉湖平原,塘身的块块石头,被海风海水卷拂几百年,依然雄浑有力。

    世人皆知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奇观之一,却很少有人知晓,有什么能“顶”得住这世界级大潮?

    人们站在堤坝上看钱塘江潮 图源:“嘉兴宣传”微信公众号

    在钱塘江海塘海盐段的观海园里,有一座人物雕像,他昂着头,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左手握卷,右手指向远方。这个人叫黄光升,明朝浙江水利佥事,就是他在海盐县首创了鱼鳞石塘的构筑法。

    鱼鳞石塘以规整的长方形条石为材料,采用独特的“T”形结构自下而上层层堆砌,既呈现出鱼鳞般的韵律美感,又构筑起坚固的防护体系。鱼鳞石塘在中国海塘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钱塘江海塘的“主流款”,因能“顶”住大潮而不塌,所以被赋予称号——“万年塘”。

    鱼鳞石塘设计者——黄光升石像

    生活在内陆的人,可能很难想象“潮水猛于虎”的威力。据记载,从唐武德元年(618年)开始的1300多年里,钱塘江河口两岸有史可稽的潮灾共有183次,平均约每7.3年就会发生一次。

    因此,钱塘江两岸曾进行过一轮又一轮浩大水利工程的修建,历朝历代投入无数人力、财力和物力,不断革新筑塘技术、增设护塘设施。比如,海塘的塘型便经历了土塘、竹笼石塘、柴塘等的演变,直至鱼鳞石塘,形成稳固的御潮屏障,潮进人退的局面自此开始转变。

    史料记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六月初,浙江遭遇风潮袭击,钱塘江沿线的石、柴各塘,大部分都坍塌了,鱼鳞石塘却岿然不动。雍正慨叹:“修建鱼鳞大石塘,乃一劳永逸之计。”此后,易土塘为石塘,易民修为官修。乾隆六巡江南,四次与浙江的海塘工程有关。在第五次南巡中,乾隆到现场踏勘,决定将杭州湾北岸4200余丈柴塘一体改筑为鱼鳞石塘。

    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内,对钱塘江海塘有着这样一句评价,“古海塘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古代三大伟大工程”。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富庶钱塘、繁华吴越,少不了海塘数百年的守护。钱塘江海塘仿佛一座人水博弈的丰碑,成为为周边百姓提供安全感的屏障。

    鱼鳞石塘 图源:“海盐发布”微信公众号

    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海塘修筑史。在漫长岁月里,海塘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海潮曾经许多次摧毁家园,却未曾冲垮人们的意志和决心。人们背石筑塘、填土修堤,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与聪明才智,终于在一次次与潮灾的搏斗中克服重重困难,修筑起坚固的捍海石塘。

    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年代,修建如此宏大的海上工程极为艰难。首先,材料选择至关重要。筑塘石料需“长六尺,宽、厚以二尺”,且质地适中,不易碎裂也不可太硬。为此,工匠们需要远赴多地开采石料,并通过水路分批运输至此。

    施工过程同样充满挑战。杭州湾北岸直面潮水冲击,为稳固塘基,需采用粗大松木沿海岸打桩,十分不易。人们甚至还会熬制糯米汁与三合土混合,用于粘合条石缝隙,最后用铁锔扣榫加固,确保塘基牢固。这一过程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毅力。

    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即便在今日也令人叹为观止。那么,古人如何管理这项庞大的工程?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建设管理标准,涵盖开槽清底、搭桩架、夯桩等各个环节,并明确各工种的职责。比如,为落实管理责任,黄光升将海盐2800丈鱼鳞石塘划分为140段,用《千字文》依次编号,从“天”字起、至“木”字终,每号二十丈长(约64米),指定专人管理。清代后,这一管理法被推广至钱塘江南北两岸多段堤塘。

    海塘绵延千百里,护塘攸关苍生。明代规定,海塘修成后三年内坍塌,严惩督修、承建人员。清代进一步细化规章,根据不同用材和工段分定“保修期”。随后,还创建了独特的“堡堡”制,即建设管理海塘的“堡房”,三里为一堡,从杭州到海宁共三十多堡,按军队编制设立营汛组织,分级派专人管理。

    相比成文的维护制度,还有更为悲壮的护塘方式——“跳塘”。一旦海塘损毁,筑塘官员不惜以身殉职,警示后人。海宁尖山的塔山坝上,七座衣冠冢面江而立,正是为这些“以身抗潮,殉身自责”的官员而立。

    海宁盐官鱼鳞石塘(老照片) 图源:“同一条钱塘江”微信公众号

    一条古海塘,将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浓缩进石头和砖瓦之中,经历无数次海水冲击,在护佑杭州湾两岸的同时,也启迪着后人不忘来路。

    如今的钱塘江海塘,还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人们可以沿着千里海塘骑行自驾、游玩打卡,徜徉海塘边,拍岸的涛声仿佛历史的回响。

    品味文人笔下的澎湃诗情。触摸石塘上厚重、斑驳的长石条,人们不仅惊讶于古人治水的智慧,也能感受到文人墨客的豪情壮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不是银塘万众修,岂能砥柱镇中流”,自古以来,钱塘江海塘上留下过许多帝王将相、志士仁贤、文人墨客的足迹,他们或是为治水而来,守护苍生;或是为游历而来,留下壮美诗篇,感受人生的海阔天空。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垒筑海塘的每一块石头,都刻满了故事,也描摹着诗意。

    海盐县的观海塘 图源:“嘉兴文旅发布”微信公众号

    探寻不同风景的奇妙惊喜。一路向东是大海,沿着海塘寻找尽头,神秘又令人向往。比如,近年来新建的海盐“敕海观塘”城市阳台,整体造型流畅动感似琴弦,与千年海塘交织出壮丽的乐章。在海塘边看日出,每看一次都会产生新的震撼。人们还可以骑着车,贴着海塘与海岸线蜿蜒向前,在转弯处遇见一个“新世界”。越来越多的滨海消费“热点”正被游客“种草”,带火浙江最美海塘的诗和远方。

    汲取与潮共生的实干智慧。诗人这样描述钱塘江古海塘:“江海远去了,海塘留下了——一份沉默的证词。”通过一座塘,能瞧见浙江人与潮共生、进退有据的实干智慧:每一次推倒重来,都是对前一次失败的反思;每一次创新提升,都是对上一段遗憾的超越。正是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让海塘从最初的简陋防线,逐渐演变成为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

    弄潮儿弄潮,需要勇猛精进的闯劲,也离不开百转千回的韧性。钱塘江潮水一次次地冲刷着海塘,无数次的退去都是为了更有力的回归。钱塘江古海塘修建如此,浙江人的奋斗哲学也是如此,积蓄力量,心中有念,必有回响。

    相关新闻
    职场管理不能没有边界
    横竖都是店,横竖都有戏
    透视“新大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