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抑郁“反复横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如何才能重获新生

潮新闻 记者 刘千2025-03-28 01:01全网传播量1.3万
00:00
00:00
01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绪剧烈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发病率约为0.5%。
02唐劲松指出,双相情感障碍具有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发病与遗传密切相关,且长期压力、熬夜等也是诱因。
03近年来,公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提升,就诊率有所增加,但早期诊断仍面临挑战,易与抑郁症混淆或被误判为精神分裂症。
04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富马酸喹硫平片及缓释片受到青睐,能有效控制症状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05唐劲松提醒,要重视情绪异常信号,若持续情绪大起大落,应尽早就医明确诊断,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多数患者可回归正常生活。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落,反反复复,不受控制,令人痛苦不堪……如果你的生活总是在“天堂地狱”间反复横跳,小心,这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作祟。

双相情感障碍,俗称“躁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剧烈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会交替经历躁狂(情绪亢奋、精力过剩)和抑郁(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两种极端状态。

根据我国2019年精神疾病调查数据,该病发病率约为0.5%,即每200人中可能有一名患者,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唐劲松在采访指出,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特点。此外,该病发病与遗传密切相关,约70%-80%由基因决定,但长期压力、熬夜、生活不规律等也是重要诱因。

近年来,随着科普的推进,公众认知提升,该病就诊率有所增加,但早期诊断面临诸多挑战。

“该病与抑郁症易混淆,患者首次发作多为抑郁状态,若未出现躁狂症状,极易被误诊为抑郁症,只有真正出现典型的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的时候,才能明确诊断。” 

此外,该病症状上与精神分裂症存在交叉,部分患者伴随幻觉、妄想等症状,可能被误判为精神分裂症。“双相的核心是情绪波动,而精神分裂症分则以思维障碍为主,需要专科医生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观察才能鉴别。”

唐劲松在门诊(受访者供图)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以药物治疗为核心。传统药物碳酸锂、丙戊酸钠等虽有效但副作用明显,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因此,以富马酸喹硫平片及缓释片为主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兼具心境稳定和抗精神病作用,也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令唐劲松印象深刻的一位20岁出头的双相情感障碍女患者,她在高中时发病,多年被当做精神分裂症治疗,在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了月经紊乱、手抖、甲状腺功能异常、体重增加等副作用,于是非常抗拒继续吃药。

确诊双相后,唐劲松调整治疗方案,改为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缓释片”单药治疗,半年后,躁狂、抑郁反复发作的症状均得到了控制。

在康复期,患者同步接受心理治疗,逐步修正负面思维模式,减少复发频率和严重程度,同时也提升工作学习能力,重建生活秩序。目前患者已经硕士毕业,顺利工作。

唐劲松介绍,作为多受体调节药物,富马酸喹硫平片及缓释片能全面改善双相障碍躁狂急性期症状,同时作用于5-羟色胺受体及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产生抗抑郁作用,是多款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双相障碍患者治疗的一线用药,是抗躁狂发作和抗抑郁发作疗效更为平衡的抗精神病药物,能够助力患者全方位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唐劲松提醒,要重视情绪异常信号,若持续情绪大起大落,有抑郁和狂躁的表现持续两周以上,影响与人沟通和工作学习的,应尽早就医明确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并非不治之症,提高疾病认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多数患者可回归正常生活。”唐劲松呼吁。

“转载请注明出处”